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昨日,柳州市博物館正式被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授予“民族文化教育基地”牌匾,成為廣西首家獲此稱號的博物館,這也是對柳州市博物館多年工作的肯定和鼓勵。
展陳佈置多出精品
如今的柳州市博物館,是于2007年7月改擴建工程完成並投入使用的,迄今為止共接待遊客超過300萬人次,並多次接待國內外領導嘉賓。柳州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達6.5萬多件,擁有5大常規展覽,在自身建設、規模、展陳水平上,已成為西江文化經濟帶地市博物館的龍頭,也是柳州的文化地標之一。
2006年,經時任柳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甘霖牽線搭橋,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的單勇教授,將自己畢生收藏的2.8萬多件古生物化石悉數捐給了柳州市博物館。博物館對古生物化石進行整理和修復,佈置了全場景開放式展覽——“生命之旅——古生物化石及柳州史前文化陳列”,輔以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能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那段從5億年前到5萬年前的生命旅程。在這裡,最令人震撼的莫過於高3米、長23米,高4米、長9米的兩具大型恐龍化石。
從2008年開始,博物館確定了“生命之旅——古生物化石及柳州史前文化”、“柳州民族風情”、“鵝之山兮柳之水——柳州歷史文化”、“古代青銅藝術”、“古代扇面書畫藝術”5大常規展覽。
2007-2008年,國家文物局授予柳州市博物館“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獎”先進集體榮譽。2009年,“生命之旅”主題陳列展覽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製作獎”。展覽的精品化、多元化將更多參觀者吸引進了博物館。到博物館參觀的遊客人數逐年增加,從2005年的11萬人次,遞增到2011年的83萬人次。
今年,博物館又聯合專業公司創作了《古生物化石參觀遊記》FLASH動畫片。動畫片設定以一家人參觀柳州市博物館為主線,以趣味性、故事性、生動性為主題引領觀眾視線,以FLASH二維動畫進行製作,通過生動有趣、輕鬆幽默的人物對話和優美真實的場景畫面,帶領大家一路暢遊博物館。該作品在第三屆中國文化遺産動漫大賽當中被評為優秀作品,成為惟一獲獎的廣西作品。
全景展現民族風情
柳州是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除漢族外,還有48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數的52%以上。柳州市博物館的“柳州民族風情”展廳面積1460平方米,布展面積2268平方米,是全館最大的展廳。該展覽全場景式展出了“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被譽為柳州民族風情的“四絕”。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柳州的文物工作者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和當地人同吃同住,收集、整理、搶救了大量民族文物。“柳州民族風情”展廳展出的一些老銀飾、用土布織的老民族服裝,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展廳中,倣照各個民族的建築原貌,建造了吊腳樓、磚房等風格各異的建築。展廳中間,有一座近20米長的侗族風雨橋,作為通往另外半個展廳的通道。這座風雨橋建於2007年5月,是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侗族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平岩村楊似玉主持,30名侗族工匠(“墨師”)歷時90天完成的。
侗族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的神奇之處在於:整個建築不用一顆釘子,“墨師”們沒有圖紙,就靠著在一些竹籤上做記號,先造一個小模型,然後“放大”建成一座座風雨橋和鼓樓。柳州市博物館風雨橋是按照三江侗族自治縣人和橋形制1:1建造,全部選用三江縣本地上等木材,由兩千多構件組成。整座建築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連枋,沒有一顆鐵釘,全用榫卯連接,結構牢固,卯接縝密,體現了侗族木結構建築營造的高超技藝。
今年上半年,“柳州民族風情”展廳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和展示手段。如新增了“壯族牛車接親”、“侗族戲臺”、“苗族坡會”、“瑤族爬樓”等場景,參觀者可以走進侗族木樓,裏面有穿戴整齊的“侗家人”圍著“火堆”抽煙的生活場景,樓下還擺著侗族百家宴的滿桌“飯菜”。現場還有一個“幻象成影”展示區,通過特殊設備將4個傳統節日的影像投射到實景模型當中,參觀者可以看到“侗族大歌”、“瑤族上刀山下火海”、“苗族接親”、“壯族扁擔舞”等虛實結合的“3D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