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桃花江畔尋“桃花”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26日 16:31 | 進入旅遊論壇 | 來源:桂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考察人員在華岩洞口合影

  ▲實地考察辨真偽

  秀麗桃花江

  改造完成後的桃花江岸效果圖(翻拍)

  ▲現場考察華岩洞內的摩崖石刻

  ▲華岩洞前的溪水,當地人稱作潯江,曾傳説此溪漂出桃花,因而被誤稱“桃花江”

  ▲華岩洞裏被疑為方信孺詩的題刻

  □本報記者文燁 景碧鋒 文/圖

  核心提示:

  從歷史典籍的記載來看,自唐宋至上世紀50年代,桃花江一直被稱作“陽江”,到1960年才有關於“桃花江”的書面記載。是什麼原因,讓後人將“陽江”改稱為“桃花江”?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對“桃花江”名稱的由來主要有三種説法:一、陽江的上源有“華岩洞”,因常有桃花從洞中漂出,故名“桃花江”;二、該江兩岸長有許多野生夾竹桃,後人便將“陽江”改名為“桃花江”;三、因舊時江畔遍植桃花得名。

  11月19日至22日,記者會同桂林博物館原陳列室主任蘇洪濟,對“桃花江”名稱由來的三種説法進行了考察研究,並走訪了桂林博物館原館長張益桂研究員、桂林市誌辦原主編顏邦英副教授、市園林局工作人員及現桃花江兩岸7個村莊10多位70至90歲的老人,力圖解開桃花江這一地名的緣由。

  古籍中看不到“桃花江”的記載

  據古籍記載,自唐代到民國期間,專門關於“桃花江”的歷史記載根本沒有。“桃花江”的原名其實叫作“陽江”。

  陽江的名字最先見於唐代桂州(即今桂林)刺史李渤的《南溪詩並序》:“桂水過漓山,右匯陽江。”桂水即今天的漓江,漓山為今雉山。李渤的文章于唐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刻于桂林南溪山石崖上,將陽江記錄入典籍這還是第一次。

  北宋著名的地理遊記類書籍《太平寰宇記》裏載:“陽江在縣之直(西)南二里,源出靈源縣思磨山下,東流百餘裏,漸勝舟楫,經郊郭之中,東流合於桂江。”據桂林市文博工作者考證,靈源縣即今天的靈川縣,思磨山即現在的磨石涔(讀“ling”)附近,這應是我們今天能系統地見到的對於陽江的源頭、流域和注入處較為詳盡的介紹了。

  宋人張栻有在《仲春過陽亭》的詩裏這樣寫道:“亭古危臨岸,林幽巧近城。煙容隨雨住,花片著溪清。春事已如許,客懷誰與傾?亭前幾株樹,滿意欲敷榮。”這首詩寫出了那時兩岸草木蔥蘢繁盛的景象,這一景象與我們今天看到陽江兩岸植被茂盛的情況基本符合。

  宋人刻于桂林市鸚鵡山南麓石崖上的《靜江府城圖》的“桂州城全圖”裏也寫道“自南陽江十字城起……”。

  桂林經過唐宋諸先賢的開發、讚譽、推許,到了明代已經成為嶺南地區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山水風景遊覽勝地。陽江江流平緩,清幽恬靜,白日裏沿岸山峰倒映如畫,但河道彎曲迂迴,夜色之下,泛舟于江上遊覽山水又別有一番風味,因此能成為一條水路遊覽的重要航道。明清時期,江上畫舫彩舟來往穿梭,極一時之盛。明代詩人俞安期《陽江詩》:“放舸遵陽水,牽江上石梁。氣衝微雨白,影入眾山蒼。雁急弦移柱,龍閒笛臥床。還歌彩菱曲,月出下回塘”,生動地描述了放棹觀景的感受,也説明了明代陽江已經成為放棹遊覽的勝地。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著名的《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裏這樣記述:“其西正馬留山(今騮馬山)東度之脈;其南瀕城為池,南匯與涼水洞橋(新西門外)。而南入陽江。”

  明代桂林人張鳴鳳在其《桂勝桂故》一書中對陽江這樣記述:“漓所挾諸水,陽江為大,其在郭西領杉木諸塘水,匯為澄潭,歷西南文昌三十梁,東出漓山,與漓合,對岸即城”,更為詳盡地描述了陽江流經的一些情況。

  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一位叫朱樹德的桂林畫家發現了陽江秋夜裏皓月當空與江景宜人的夜色。他這樣寫道:“秋夜,月明江流,照澈大橋,閒步一望,秋光如晝,月色皎潔,波影澄清,兼之漓山特起水濱,若瞻蓬島。極目風景,爽氣撲人眉宇之間。”他還是個詩人,又對陽江這樣不吝筆墨地寫道:“陽江城南繞,漣漪空翠浮。扁舟隔林浦,把釣當清流。蟾影一江澈,波光射危樓。瀾回水月洞,澄涵古今秋”,詩的名字叫《陽江秋月》。自此,這座山水如畫的城市又有了一處叫做“陽江秋月”的美景。一百多年過去了,在現在疊彩山風洞北口右側的下方,還可以見到清代朱樹德隸書石刻關於“桂林八景及其續”的記載,共十六景,其中就有“陽江秋月”。

  據桂林日報社原總編輯、著名作家蘇理立介紹,他曾創作《第一個總統》《白崇禧傳奇》和《李宗仁與郭德潔》《李宗仁家世》等著作,在查閱民國時期桂林的歷史資料時,發現有關桂林地圖對這條江都標注為“陽江”。

  11月21日下午,記者在桂林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查閱到一份1953年出版的桂林市地圖,對該江的標記仍為“陽江”。

  由此可見,現在的“桃花江”,自唐宋到上世紀50年代的書面稱謂,一直是“陽江”。

  “華岩洞”與“桃花江”的來歷無關

  據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原主任魏華齡介紹,1960年3月,我國著名記者范長江來桂林視察時寫下了《桂林頌》一詩,詩歌裏這樣寫道:“秀麗桃花江,美人曳長裙”,將桃花江比喻成拖著飄逸長裙的美女,其綽約的風姿讓人傾心動情。這是記者目前查閱到的第一次提到“桃花江”的名稱。

  但是,桂林在前些年大規模開發桃花江時,發現桃花江畔並沒有幾株桃花。“桃花江”名不副實,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1月19日至21日,記者會同桂林博物館原陳列室主任蘇洪濟,對“桃花江”名稱由來的三種説法進行了考察研究。

  我們查閱資料得知,明末文人鄺露在桂林期間所著《赤雅》的卷二“華岩洞”條目中這樣記載:“華岩洞在靈川西南二十里,高數仞,顯敞寡儔,香泉縈繞,世傳常有桃花片闊寸許從洞中流出,壁上仙人詩云‘岩前綠水無人渡,洞裏碧桃花正開。東望蓬瀛三萬里,等閒飛去等閒來'。”清人汪森在其《粵西詩載》卷二十二中,也以“題華岩洞石壁無名氏”為題錄入過“華岩洞”,但相關文字都沒有出現“桃花江”。

  11月19日上午,本報“發現桃花江”採訪組和蘇洪濟老師,在臨桂縣五通鎮幹部周榮華的帶領下,前往該鎮伍家村委會華岩坪村華岩洞進行實地考察。

  “華岩洞在義江的下游,該洞的水流入義江後進洛清江到柳江,其水源與桃花江可是風馬牛不相及呀!”對五通人文歷史及地理比較了解的周榮華,一聽説我們是為了驗證“陽江的上源有華岩洞,因常有桃花從洞中漂出,故名為桃花江”的説法後,便驚訝地發表了自己的不同見解。

  車子從五通鎮出發,往西行駛10多公里便到華岩坪村,一路上地勢平坦,不時可看到西流的義江河道。從華岩坪村旁的幾座低矮的小土丘進入到一座石山前,這便是華岩洞所在的華岩山。只見四週青山環抱,樹木蔥蘢。往前走約百餘米,來到華岩洞的下部,便見一處自山底石縫冒出的清冽泉水集成溪流,這是義江的一條支流,當地人叫潯江。時值乾旱季節,該泉水仍汩汩不息,想必是和洞中地下暗河相連。在溪水上方約40米,便是華岩洞。華岩洞分上下兩層,氣勢恢弘,有多個洞口,洞內有較多的摩崖石刻。

  在上洞一塊屏風般的巨石上,有多幅古人題的石刻,其中有一首詩是這樣的:“岩前綠水無人渡,洞裏碧桃花正開。東望蓬瀛三萬里,等閒飛去等閒來。”詩的落款是“嘉定九年立春第一日,東路運判莆田方□□書”。詩中雖然提到“桃花”,但所謂“桃花”是分別從屬於“碧桃”與“花正開”兩個詞的,應當是對洞中像桃子一樣的石鐘乳的比喻,顯然與桃花江沒有關係。

  在疑似宋代大家方信孺詩的旁邊,還有一首“留題石壁是何年,流水桃花自杳然。山不在高休再問,有仙別是一壺天”的七言絕句,署名黎士□書,其對華岩洞周圍景色環境的描寫,雖然也提到過“桃花”,但從詩句中判斷,與桃花江也根本沒有聯絡。

  在華岩洞口左側,有一首“自別華岩四百年,於今詩跡尚依然。紫雲洞境無人識,綠水桃花天外天”的古詩,詩刻的落款是“純陽真人呂”。但這裡提到的“桃花”,仍與桃花江沒有關聯。

  當地老人告訴記者,洞前曾有紀念呂洞賓的廟——— 洞仙樓,在洞仙樓的四週及泉水前的空地,曾種有很多桃花。在桃花開放的季節,洞前小溪上就漂有許多桃花。但在“破四舊”的年代,洞仙樓被毀,原來種的桃樹也逐漸被砍伐或者因蟲蛀而死亡。村民都知道華岩洞前的泉水是流進義江到永福去了。

  蘇洪濟現場用GPS衛星定位器觀測,發現華岩洞之水屬洛清江水系,也根本不是桃花江之上源。

  已是第二次考察華岩洞的蘇洪濟認為:華岩洞是桃花江上源的説法是完全錯誤的!有關桃花江古名的個別資料,也有稱呼為“義江”的,由此看來,前人囿于技術及知識方面的限制,加上考察不到位,結果出現了錯誤。

  記者回桂林後採訪了解到,曾經考察過該洞的桂林博物館原館長張益桂研究員,也對此表示了同樣的看法,否定了華岩洞是桃花江上源的説法。

  古“陽江”因何改名“桃花江”?

  11月20日至21日,記者又來到桃花江畔,採訪了兩岸的獅子岩村、魯家村、肖家村、張家裏村等7個村莊的10多位70至90歲的老人。他們都不認同前兩種説法,而認可第三種説法。他們説:將夾竹桃叫作“桃花”,桂林人並沒有這個説法。其實他們老百姓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將這條江稱為“桃花江”了。

  在桃花江畔生活了一輩子的張家裏村77歲的張運知老人告訴記者,他記得解放前桃花江畔有許多桃樹,每到桃子成熟的季節大家都四處摘桃子吃。桃花開放的時候,江面常漂著許多桃花。那時的桃花江,是名副其實的桃花江。後來因開田、開地、修路等,許多桃樹被砍了。

  據獅子岩村今年72歲的老人李水生説,桃花江兩岸的夾竹桃,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由政府部門種植的,而在上世紀40年代末,他們就叫村前這條江為桃花江了。那時,江的兩岸種有許多碗口粗的桃樹,而且兩岸附近村莊也有成片的桃園。

  “我和小夥伴還經常到江邊摘桃子吃呢!”李水生説,“只可惜這些桃樹容易發生蟲害,凡被蟲蛀得嚴重的桃樹,傷口就會流出許多漿液(樹脂),過不了幾年,這桃樹就會枯萎死掉。這是江邊大量桃樹後來沒有了的主要原因。”

  由此來看,桃花江畔在上世紀40年代,確實曾經種過許多桃樹,雖然民國時的書面官方記載中一直叫“陽江”,但那時的老百姓已開始叫其為“桃花江”了。市園林局的李騰釗科長告訴記者,據他考察了解到的情況,他比較認同江邊村民的説法。

  范長江1960年3月對桃花江的記載,這是我們目前所能找到的將“陽江”稱作“桃花江”的最早書面記載。

  由此“發現桃花江”採訪組記者推測認為:陽江沿岸在上世紀40年代,確實種有許多桃樹,“桃花江”是當地群眾對“陽江”的俗稱。上世紀60年代初,政府順應人民群眾的叫法,遂將“陽江”改名為“桃花江”。

  精心打造名副其實的“桃花江”

  近年來,隨著兩江四湖二期桃花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順利推進,遊客從市區登船可達蘆笛景區全程遊覽,一條新桃花江正映入中外遊客的眼簾,桃花江旅遊度假區迎來新的發展春天。與此同時,市園林部門已在桃花江兩岸及沿江公路兩旁,根據兩岸植被狀況種植以觀賞桃花為主的桃樹,未來的桃花江將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江河。

  2011年3月24日,作為“桃花灣”一期項目的魯家新村舉行了開村儀式。一條江,一個夢,現代桂林人,在桃花江畔正讓千百年來人們心中的富裕、和諧、美麗的夢想變為現實。

  11月21日下午,記者在秀峰區人民政府採訪了解到,魯家新村僅是桂林市開發桃花江旅遊度假區的一個實景樣板。未來兩年,桂林將對市內桃花江沿岸的肖家村、闔家村、廟門前村等七個村落進行一村一貌,一村一品的改造,並將因地制宜根據規劃種植適量的觀賞性桃樹,以重現當年的那個美麗的桃花江。

  如今,桂林市的兩江四湖二期工程,已開通了桃花江至芳蓮池的水道,並將很快連接桃花江與西清湖段。與此同時,桂林將投資8億元對魯家村周圍的數百畝土地進行農業觀光景區開發,開闢一個全國一流的鄉村旅遊樂園,使桃花江景區成為桂林人真正的“世外桃源”。

熱詞:

  • 桃花江
  • 桃花
  • 東度
  • 紫雲洞
  • 張鳴鳳
  • 華岩洞
  • 李渤
  • 波影
  • 桃樹
  • 陽江秋月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