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2012廣西(梧州)粵劇節閉幕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26日 14:57 | 進入旅遊論壇 | 來源:中新廣西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中新廣西網11月16日電 為期四天的2012年廣西(梧州)粵劇節于15日晚閉幕。在閉幕式暨頒獎晚會上,獲得金獎的區外粵劇團體為廣大粵劇愛好者再獻上一場精彩的粵劇表演。

  據西江都市報報道,本屆粵劇節圍繞“粵劇的傳承、發展與創新”這一主題,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動。來自南寧、玉林、欽州以及廣東、澳門等十多個粵劇團體、超過500多名演職人員參與其中。在優秀劇目展演中,粵劇這一傳統劇種激起了群眾的熱情和關注,觀眾場場爆滿。

  其中,粵曲大賽、摺子戲大賽有200余名業餘粵劇表演者參賽,是群眾參與性最高的粵劇活動。評委之一,著名粵劇藝術家潘楚華表示,“賽事既熱鬧又具水準,涌現出的新秀力量,充分表現了區內粵劇發展的活力。”

  昨晚的晚會上,觀眾得以再次回味一些金獎節目。欽州市代表隊的摺子戲《洛神》、廣西群眾藝術館代表隊的粵曲演唱《朱弁回朝選段》等精彩節目逐一登臺,梧州市代表隊的“娃娃軍團”帶來的戲劇表演《迎來春色換人間》(《智取威虎山》選段),更是獲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四天的交流,學到的東西非常多。”北海市代表隊負責人認為,本屆粵劇節為區內外粵劇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

  ■ 建言獻策

  粵劇需要年輕觀眾

  兩廣粵劇人探討如何傳承振興粵劇藝術

  “廣西也是粵劇發源地之一。”“這次的優秀劇目展演很精彩。”“想不到會有這麼一大批觀眾看粵劇。”在11月15日舉行的粵劇文化理論研討會上,廣西戲劇界理論家、粵劇表演第一線的導演、編劇、演員以及來自廣東的粵劇編劇、曲藝名家結合本次粵劇節盛況,以傳承振興粵劇藝術為主題展開研討、建言獻策。

  粵劇缺“粵”味

  粵劇發展缺“粵”味,分析當前粵劇發展的現狀,與會專家一針見血。

  粵曲唱詞脫口而出,廣州市曲藝協會名譽主席、撰詞家沈瑞和從當今新編粵劇中的粵曲藝術層面進行了分析。他説,《大明長城》中沒有運用“數白欖”等基本的粵劇表現手法,對白缺乏韻律,削弱了該劇的戲曲性。

  原廣西彩調劇團團長、廣西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國家一級導演龍傑鋒説,他雖然不會説粵語,但是也排了10個粵劇。在實際工作中,他最為擔憂的就是粵劇特色不明顯。粵劇表演程式化、演員表演的“京劇化”等,都使粵劇逐漸失去其本身的特色。其中,粵劇行當簡化尤為明顯。“粵劇六柱架構,本是就促使一個劇團人才多樣化的展示,是迫使藝人走向一專多能的藝術天地。”龍傑鋒認為,當今粵劇新戲以“旦生”表現為主,醜生、老生、花臉等行當的弱化,十分不利於粵劇發展。

  本土編劇少

  發展粵劇首要是培養粵劇編劇,這是與會學者的共識與共同呼聲。“廣西粵劇編劇少。”龍傑鋒話音剛落,廣西戲劇家協會主席常劍鈞立即向廣東省粵劇院著名編劇潘邦榛“取經”,“廣東省的編劇現狀如何?”潘邦榛搖搖頭回答道,“少,而且年齡偏大。”接著,潘邦榛打趣地説,現在的粵劇劇目更多是請省外的編劇寫劇本,再由廣東的粵劇編劇譜曲。“這樣的合作不是不行,但是合作不能僅限于譜曲、翻譯上,應該要有本土真正的粵劇編劇。”

  新劇須打磨

  粵劇精品重在挖掘,但很多時候粵劇新作都“淺嘗輒止”。談及粵劇精品,原梧州粵劇團副團長、國家二級編導李小玲就説,《西江龍母》在2009年推出時就受到專家和觀眾的認可,“當時,劇目在廣東演出後,在當地還專門開了一個研討會,對劇目的改進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但現在這個有發展空間的劇目卻沒有得到提高,李小玲説,這個劇目即將參加第六屆羊城國際粵劇節的演出,她表示很擔憂,“事隔四年,這個劇還是原封不動,而且主演人員的力量比之前還相對弱一點,能否保證這個劇目的質量,作為導演的我,心裏沒底。” 觀眾“老年化”

  同時,粵劇觀眾“老年化”問題引起了眾多專家關注。對於觀眾老年化的問題,粵劇編劇家潘邦榛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粵劇根本不存在觀眾老年化的問題。”他認為,其實任何一種藝術都適應一定年齡段的人群,“粵劇這種藝術,或許現在年輕人不是太喜歡,但是隨著年齡的成長,他們會慢慢地喜歡上粵劇。”對此,潘邦榛説,民間粵劇愛好團體的發展必須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抓住了四五十歲這一年齡段的觀眾。

  也有許多專家認為,粵劇需要年輕觀眾,粵劇的傳承需要“從娃娃抓起”。“粵劇從娃娃抓起的好處,影響力能擴大到三代人。”李小玲説,孩子都去學粵劇、欣賞粵劇,從小培養起粵劇的小觀眾,同時能喚醒爺爺奶奶輩對粵劇的記憶,能感染“70後”、“80後”的父母接觸粵劇。對此,梧州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吳家俊帶來了好消息,“近年,梧州已經開展粵劇進校園的工作,這項工作將會進一步鋪開,除了原來以中山小學為試點外,還將在蝶山區的小學中普及。”

  ■ 名家訪談

  2012年廣西(梧州)粵劇節上,記者專訪國家一級演員、原南寧市粵劇團副團長梁素梅

  梧州粵劇要創精品

  粵劇被譽為嶺南文化的“活化石”,在廣東、廣西、港澳地區,以及海外華人地區影響很大。粵劇在廣西流傳區域較廣,群眾基礎深厚。2012年廣西(梧州)粵劇節上,“廣西粵劇發展”成為了“熱詞”,眾多來自廣東、澳門等地的專家學者就此紛紛發表意見和建議。期間,記者專訪了國家一級演員、原南寧市粵劇團副團長梁素梅。

  現況:

  要走市場化必須多創新

  一直活躍在粵劇工作一線的梁素梅,對當今廣西粵劇的現狀深有體會。她説,南寧粵劇可謂與梧州粵劇共呼吸同命運,“文化體制改革在區內全面鋪開,南寧市粵劇團所面臨的問題,也是梧州粵劇團所遇到的。”

  然而,要在粵劇市場中打響一個劇團的名號並不容易,隨著體制改革工作的深入,廣西很多原有的專業粵劇團都進行了更名。對於更名後所帶來的問題,梁素梅深感無奈。“當時有廣東的單位想邀請南寧市粵劇團參加表演,但對方在電話中聽到南寧市民族藝術研究院的名號時,就感覺我們不是專業的粵劇表演團體。”梁素梅説,更名後,專業粵劇團體要走市場化,必須多創新,“要用各種形式進行包裝、宣傳,擴大對外演出市場。”

  人才:

  要把專業人才凝聚起來

  培養一個成熟的粵劇演員需要較長的時間,人才很難得。梁素梅説,在區內進行文化交流時發現,有的粵劇人才被分配到了其他文化單位,“雖説,這種做法可以將粵劇事業發展的工作面擴大,同時也意味著搞專業粵劇的力量被分散了。”針對在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粵劇人才流失的問題,梁素梅強調,“一定要讓粵劇專職人才都留在粵劇事業發展的第一線,凝聚專業的粵劇人才為粵劇事業作貢獻。”

  發展:

  靠精品粵劇打開局面

  在粵劇界有這樣一種説法,一個劇團要靠戲來撐,一齣戲要靠角兒來撐。説的就是每個劇團都要不斷地出新戲,不斷地出人才,才能在業內站穩腳跟。而新戲的編排演出和人才的培養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梁素梅告訴記者,近年來,南寧市政府對粵劇事業的投入逐年增加,在政策上也有所傾斜,比如利用各地政府之間文化交流的機會,多給粵劇提供演出的機會,培育演出市場。

  “本次帶來的新編粵劇《海棠亭》,就是南寧市文化局組織國內一流的編劇、導演、唱腔設計創作的新編粵劇。後來又根據戲劇界名家的點評進行了修改,文字上改了11稿,到舞臺上又改了3稿。”梁素梅認為,精品粵劇對南寧粵劇發展的推動作用十分明顯,梧州粵劇要打開新局面也需要經典的精品。

熱詞:

  • 從娃娃抓起
  • 編劇
  • 80後
  • 海棠亭
  • 洛神
  • 智取威虎山
  • 劇目
  • 迎來春色換人間
  • 大明長城
  • 西江龍母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