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農 超
揚美是個小鎮,三面環嶺,依嶺傍水,左江自西南繞鎮向西北再向東,在小鎮拐了個彎,流成個“S”狀,與右江匯合向南寧,款款向東流去,留下一個古樹倒映、綠水盪漾的古鎮——揚美。
揚美這地方,無崇山峻嶺,卻是嶺坡峻峭秀麗。左江環流於此,江水清澈透底,岸邊古樹參天,翠竹成林,紅棉似火,水流石怪,融奇、險、秀、怪、幽為一體,是一塊風水寶地。這裡的居民大多是從山東遷居而來,少部分來自廣東,經商到這裡後定居下來。古鎮現今僅有5300多人,但卻擁有34個姓氏,可稱得上“大雜居”之地。揚美古鎮始建於宋代,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自建鎮起到民國年間,一直是近百公里範圍的商品集散地,繁榮一時,素有“小南寧”之美稱,是南寧市明清古建築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地方。
古鎮一開始不叫揚美,而且幾易其名。初時,由羅、劉、陸、李四姓建造,因荊棘叢生,白花滿地,取名“白花村”。後來狄青平蠻,各方人士前來,逐漸發展,因清溪(即左江)環繞,揚波逐流,便易名“揚溪村”。後來,隨著時代發展,思想進化,人心向美,便更名為“揚美村”。
這裡至今依然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古街、古巷、古廟、古宅、古樹、古閘門、古碼頭,還有文武塔、烽火臺等,古色古香,韻味無窮。入得鎮內,只見清代臨江古閘如同威武的將軍,鎮守著古鎮的大門。其側邊的芙蓉古樹,枝蔓參天,歷經風雨滄桑,見證著古鎮的今昔。沿著光潔如洗的青石板路,幾步之隔就是一個個青石門楣、門框石雕的老臺門。而兩旁300多米的街道儘是青磚黑瓦、磚木結構的清代店舖,這就是建於1832年的“臨江街”。這裡曾是一條繁華的街道,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的飛檐屋脊、陳磚舊瓦、柱礎石雕,似乎向世人訴説著往日的榮耀……
臨江街雖不長,但卻有8處碼頭,水運興盛時,“大船尾接小船頭,南腔北調語不休;入夜帆燈千萬點,滿江鈺閃似星浮”。這些碼頭都是用青石雕成,一頭連著臨江街,一頭伸到清澈的左江中。河埠頭旁有幾棵盤根錯節的古榕樹、芙蓉古樹,樹下是用青石鋪成的石凳,乘涼時可小憩。幾個小孩子坐在那裏玩耍,你追我趕,童真無邪的歡笑聲給這座清寂多時的古鎮帶來了生機。而如今隨著遊人不斷增多,兩邊都擺起了大排檔。各式各樣的小吃店林立,尤以燒烤攤居多,燒烤的多是左江的小河魚、小河蝦、小河蟹之類的,很有特色,也很受歡迎。整個街頭飄著燒烤的香味,讓人嘴饞。
鎮裏的七柱屋、舉人屋、進士第、慕義門、禁約碑、黃氏莊園……造工精美,細膩秀麗,典雅宜人。古鎮尚存不少古桌、古椅、古石狗、古石墩、古瓷器,上刻各種各樣的圖案,或粗獷或精細,造型獨特,工藝精湛,都是難得的古跡珍品。午後的陽光隔著茂密的枝葉,留下斑駁離奇的影子,清涼的風吹過恬靜的古街古巷,這份純樸和自然給人以情歸大地母親懷抱的感受,親切感和愜意感油然而生。
我們順著揚美江灘,沿著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當年走過的大概線路,看一看揚美的奇石:尖頂石、金蛙石、象鼻石、企鵝石、石馬石、海獅回眸石、海豚親吻石等,每一塊石頭有著一番奇想,一個動人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看看徐霞客是如何讚美揚美的吧:“至揚美江,石始露奇……余謂陽朔山峭臨江,無沿岸之石,建溪激石,無此石奇。”
而更令人嘆服的是,揚美古鎮民風古樸,崇文尚德,仰美揚美,鐘靈毓秀,人傑地靈。明清時,舉人、進士、堂生、大學士迭出;近代有辛亥革命先賢梁植堂、梁烈亞,為後人所景仰。據統計,揚美明清兩代就出了6個進士、4個舉人、30多個貢生,這即便是在文化發達的中原也是少見的。這麼多科舉人才給揚美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也成為揚美的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
揚美,古老的街巷,陳舊的宅院,古舊的窗欞,幽深的庭院,刻龍雕花的飛檐,佈滿青苔的墻腳,瀰漫著平淡與安寧。這裡雖早已歸於寧靜,但古樸中卻蘊含著生機,陳舊中孕育著希望。小巷深處,斜陽抹過,空蕩蕩的,只有青苔板路向遠處延伸。偶爾見大娘或小媳婦在屋角,正守著一鍋茶葉蛋或一鍋粽子,一鍋甜玉米、芋頭之類,或納鞋或酣睡,似在手中或在夢中“穿越”及展現古鎮昔日的繁華。行走在這古街上,綿長的思緒不僅會追尋逝去的年代,也會飛嚮往後的歲月,思考古鎮的重光、文明的延續。
我多次到過揚美。座座的古宅如同泊在岸邊的船隻,依偎在這古鎮。每當夜幕低垂,竹子相撫的吱嘎聲從古鎮深處悠悠傳出,經柔柔的晚風又送到江上,揚美古鎮顯得更加幽雅、迷人。
揚美,一千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個舊痕纍纍的古閘門裏,濃縮在腳底下的光潔如洗的青石板路上,濃縮在一條條曲曲彎彎的古巷中,一棵棵百年老樹見證了古鎮的滄海桑田。一千多年的歷史,不知道蘊含了古鎮多少辛勤的汗水、辛酸的淚水和幸福的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