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廣西金秀:民生促發展 瑤鄉舊貌換新顏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4日 09:28 | 進入旅遊論壇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人民網金秀8月21日電 (實習生鄭愷、記者張紅璐) 依山而建的一棟棟小洋樓,青山綠樹中一條條環山水泥路,整齊潔凈的村容村貌,富有瑤族風情的村寨……多年來,廣西金秀縣不斷發展完善各項民生基礎設施,今昔對比,金秀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民族化改造見成效,城鄉面貌大不同

  金秀瑤族自治縣成立於1952年5月28日,自治縣成立前,金秀縣城僅有600多人口,縣境內未設置縣一級城鄉建設行政管理機構,縣城所在地只有六拉、昔地、金秀、白沙4個村寨。建縣前,金秀縣城沒有一寸水泥道路、沒有自來水、沒有路燈、也沒有一間鋼筋混泥土建築樓房,是一個在一窮二白的小山溝裏成立的小縣城,“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身泥”的情景就是當時金秀縣城的真實寫照。

  “民族化改造前這裡的房子顯得比較亂,衛生條件也很差,改造後房子顯得比較整齊,住得也很舒服。”金秀縣新村屯村民馮趙金説。新村屯是一個盤瑤族聚居的小山寨,村民居住在半山腰上,原來的房子以泥瓦房和磚瓦房為主,近年來村民們大力發展八角和茶葉種植,有了收入後,現在絕大部分村民都建起了新樓房。今年初,新村屯村民房進行了民族化改造,同時修建了進村道路,對村裏的巷道進行了硬化,全村面貌換顏一新。

  為充分挖掘和利用原生態的瑤民族文化來推動社會經濟發展,2006年金秀縣開始對縣城開展“民族化、公園化、山城化”建設規劃設計,擬通過城市建設這一載體,對民居建築實施民族化改造工程,將瑤族文化元素濃縮在建築風格和城鎮風貌當中。

  金秀縣城民族化改造工程,主要是以主街道可視範圍的建築物、構築物立面改造為主,並綜合實施供水、電力、通訊管線下地或整治工程,共計需改造立面總面積17.2萬平方米,總投資6900萬元。2007年至今,民族化改造工程改造總面積約為16.9萬平方米,管線整治4公里,更新鋪面大門350樘,門面招牌160塊,總投資額約為6780萬元。

  自縣城民居建築實施民族化改造後,2010年,金秀縣又著手將“桐木—金秀縣城”二級公路沿線兩側可視範圍內村屯房屋列入城鄉風貌改造範圍。同時,通過對危舊房進行拆除,對“竹筒房”等落後建築形式進行改造,將縣城瑤民族特色凸顯,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築風格。

  “民族化改造工程不僅是一項環境改造工程,也是一項凝聚民心的德政工程,不但進一步擴大了內需,促進就業,而且弘揚了民族文化,提升了旅遊的品味和內涵,擴大了我們瑤族文化在廣西乃至全國的的影響力,打響了金秀縣‘世界瑤都'品牌。”金秀縣縣長趙貴坤説。據了解,2010年前三季度,金秀縣生産總值實現10.55億元,同比增長15.6%,完成年度目標任務16.23億元的65%;財政收入完成9610萬元,同比增長30.8%。今年前三季度,金秀縣接待遊客總數將達48.5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6.4%和36.2%。

  惠民工程見成效,百姓生活大不同

  近年來,金秀縣投入大量資金用於醫療衛生保障惠民工程、社會保障惠民工程、安居惠民工程、教育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生態惠民工程、強農惠民補貼工程、強基惠農工程、農村飲水安全解困工程、水庫移民新村建設工程十項惠民工程建設。目前,54個自然屯中有51個自然屯通路,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全部自然屯實施了農網改造工程,實現了村村通電;43個自然屯實施了人畜安全飲水工程,所有自然屯開通了程控電話、廣播電視村村通,並實現了通訊傳輸光纜化、數字化。

  此外,2011年,金秀縣投入財政資金425萬元在全縣23個行政村37個自然屯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實施了村內戶外的道路硬化項目33個、村內公共活動場所1個、建垃圾池2個、下水道排污工程1個,受益農民達到1.3萬人。目前,已竣工項目共36個,實現硬化村內道路28.37千米,硬化村內公共活動場所600平方米,新建村內垃圾池4個共116立方米,鋪設下水道排污工程1處。

  頭排鎮頭排村委六山屯出村公路有一里多,由於種種原因,路又窄又爛,不僅出行困難,村裏生産出來的芋頭、甘蔗等土特産都很難運出去。

  “原來我們這個路太爛得很,到處是坑,出去趕街坐摩托很不方便。走路還總是要撈起褲腳,到處是黃泥,邋邋遢遢的。”頭排鎮頭排村委六山屯老隊長閉新開説。“要想富,先修路”,2011年下半年,六山屯通過村民“一事一議”,決定捐資,投工投勞修路,群眾修路的積極性很高,但由於所捐的錢不足,村民們向財政部門申請補助一部分,財政部門根據有關規定,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給六山屯獎補13萬元用於修路。

  路修好之後,不僅方面村民們出行,同時對村民起新房也起到了推動作用。路沒修好前,起房子所用石頭、水泥、鋼材等建築材料都不容易拉進來,現在路修好了,建築材料可用大車拉進來,因此全村都爭先恐後建起了新樓房。

  近年來,金秀縣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6913萬元,建成村屯道路177條991.61公里,使行政村通車率達到98%,解決了24476戶105246人行路難問題;修建人畜飲水工程98處,解決了8462戶37160人的飲水困難;建設地頭水櫃1733座,總容量10.2萬m3,新增灌溉面積1.43萬畝,受益人口9955人。並先後建立了11個異地安置場點,異地安置林區貧困群眾136戶653人;建成沼氣池10400座,使10400戶46800人用上沼氣,解決了群眾的生活照明及燃料問題,使項目區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保護,農村環境衛生也得到改善。

  建縣60年來,金秀縣農村群眾社會基本保障從無到有。如今,金秀縣農民還全面享受“農村新型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低保、農機直補、家電下鄉、公益林補助、良種補貼、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農村改廁”等中央惠農成果。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100%,參合農民8650人,參合率達98.67%,150戶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兩個屯實施扶貧易地搬遷,扶貧項目中安裝了122台太陽能熱水器,1716戶5657人次享受農村低保。2011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750元,是2002年的3.4倍。(完)

熱詞:

  • 金秀縣
  • 瑤族文化
  • 農村飲水安全
  • 民族化
  • 瑤鄉
  • 促發展
  • 一事一議
  • 良種補貼
  • 村民
  • 縣城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