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裏願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這首膾炙人口的《虞美人 宜州見梅作》,是北宋號“山谷道人”的黃庭堅貶謫宜州後賞梅所作。
山谷詞下,龍江河畔的宜州,如今已是聚賢之地,這座城市吸引著海內外遊客,同時也迎來了“八桂書風”,成功舉辦的首屆“黃庭堅獎”全國書法大賽,徵集到海內外7000多件參展作品,200多幅入選及獲獎,被廣西書法家協會讚許為廣西歷年來舉辦的各類書法比賽中作品數量之多、參賽選手的地域分佈之廣、參賽的作品水平之高所“絕無僅有”,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郭聲琨為此發來賀電。
這是宜州市積極探索歷史名人旅遊發展新路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宜州市把歷史名人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融入文化旅遊中去,融入推進文化建設的戰略中去,充分發揮歷史名人資源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旅遊、發展文化産業中的積極作用,提升旅遊産品的文化品位和檔次。
作為著名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2010年以來,宜州成功舉辦兩屆劉三姐文化旅遊節,打響具有宜州特色的“劉三姐”品牌。今年來,宜州市更是堅持高起點規劃,大手筆開發,編制了《廣西宜州劉三姐故里旅遊區總體規劃》,按照人與自然有機結合的原則,由單一的觀光型旅遊向休閒度假型轉變;建設完善劉三姐音樂噴泉廣場,高標準、高檔次打造市民休閒娛樂場所;大力提升劉三姐故里旅遊區硬體質量和接待服務水平,目前該景區已成功躋身國家4A級旅遊景區行列;圍繞“劉三姐”品牌,宜州多家旅遊特色商品店舖推出了三姐繡球、牛肉條、什錦菜、紅蘭酒等特色旅遊商品;投資1.6億元,計劃用5年時間,在劉三姐故里旅遊區建設歌仙橋、劉三姐歌劇院、東方穴居酒店、超五星産權酒店、自駕車營地、水幕電影、臨江露天浴場、旅遊廁所、停車場等景點和旅遊設施,目前,部分景點已初具規模。
宜州城西龍江北岸天門山下的馮家灣,是狀元馮京的出生地。馮京自小聰明好學,才華橫溢,並在科舉考試的鄉、會、廷試中“三元及第”。中國歷史上能連中三元的只有13名,馮京是其中之一。為紀念馮京建設的馮京公園,經過改擴建,如今已成為初具規模的宜州市遊客集散中心,整體綠化美化亮化工程與自然山水交相輝映,中心配備有豪華觀光大巴16輛,現代化辦公設施、設備一應俱全,客運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截至目前,已安全運輸旅客3萬多人次,今年還開通了“南寧、桂林、柳州至宜州旅遊專線”,計劃在年內組織全國及廣西區內遊客4萬人次以上到宜州參觀旅遊。
300多年前,徐霞客遊歷宜州,並用2萬多字在《徐霞客遊記》中記述遊歷宜州的山水溶洞,被專家學者譽為“旅遊與考察完美結合的典範”。清咸豐年間,石達開駐師宜州,攜部下登會仙山,遊岩洞,韻和詩文,並刻之於壁,《中近代史辭典》稱之“為現在所發現的唯一的太平天詩文碑刻”。如今,這些名人遊歷的山水溶洞,都已成為會仙山景區、三門岩寺景區的重要景點,得到妥善保護,常年遊客不斷。
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以過人的膽識,帶領千名浙大師生員工,于1937年冬舉校西遷,1938年8月抵達宜州,在宜辦學14個月,宜州因此成為浙大的“精神家園”。為緬懷浙江大學師生在抗戰時期與宜州人民同舟共濟、相濡以沫的這段歷史,宜州建設了浙江大學西遷紀念廣場。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宜州市文化旅遊體育局負責人表示,隨著旅遊市場的需求從純自然旅遊活動向知識型文化旅遊轉變,重視營造文化氛圍,已成為旅遊開發中的共識。宜州不但有著非常優越的區位優勢,也是一座歷史名城,文化名人眾多,文化積澱深厚。發展旅遊,文化是靈魂。生態與文化相結合,是宜州旅遊的一大特色。宜州將大宣傳與開發歷史名人資源力度,把綠色生態、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風情等相結合,打造一批享譽國內外、具有較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旅遊文化精品;加強旅遊基礎設施的改善,推動各部門保護開發利用歷史名人資源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歷史名人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積極促進歷史名人資源與經濟的深度融合,努力使歷史名人資源等各種文化遺産惠及百姓,推動宜州的文化旅遊事業繁榮發展。(記者權晟 通訊員梁忠銀)
來源:河池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