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漓江遊探索破解旅遊景點三大普遍難題親歷記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6日 15:28 | 進入旅遊論壇 | 來源:新華網廣西頻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新華網廣西頻道7月4日電題:(走基層現場目擊)同樣一條江 不同好“風景”——漓江遊探索破解旅遊景點三大普遍難題親歷記

  新華社記者孫志平、劉偉、王勉

  旅遊企業與旅遊景點當地群眾互爭利益、遊客越多景點環境壓力越大、旅遊産品單一經營方式粗放……這是目前我國多數旅遊景點普遍存在的三大難題。

  但是,記者日前重遊漓江時,親眼目睹了這一被稱為“中國旅遊名片”的風景名勝地發生的變化。在經過系列的整頓、改革、完善後,曾經同樣面臨上述三大難題的漓江,舊貌換新顏,越發顯得迷人、美麗。

  4月26日,滿載遊客的遊船在漓江上航行。“五一”假日前夕,廣西桂林組織旅遊、安監、公安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大檢查,排查各種安全隱患,增強安全保障能力,迎接新一輪旅遊高峰。據統計,在漓江旅遊航段,旅遊船舶年通過量達10萬多艘次,中外遊客達300多萬人次,旅遊高峰期一天接待的遊客過萬人。 新華社記者劉廣銘攝

  陽光下的漓江,豪華遊輪與百姓竹筏有序穿梭,構成一幅“旅遊企業與地方群眾”友好相處的和諧圖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7月1日的桂林,天氣晴朗。上午9時30分,記者乘坐的遊輪從漓江竹江碼頭準時啟航。在和煦的陽光下,秀美的山峰、碧綠的江水,奇異的景觀,讓不同膚色的遊客心醉神迷。

  漓江是桂林山水的魂,全長214公里,其中漓江旅遊精華段80公里。説實話,記者早前由於工作原因,多次遊漓江,對漓江景觀不免有點“麻木感”。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僅僅一年後的這次遊江,當遊船到達興坪段時,記者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晴朗的天空、開闊的江面、透徹的江水、清晰的倒影、悠閒的牛群、嬉戲的鴨子,尤其是一張張編著號的竹排筏,或載著一對對小情侶,或載著一家兩三口,有序地穿梭在一艘艘豪華遊輪間。人們個個臉上挂著微笑,互相打著招呼。

  一個個美妙的畫面,疊加在一起,有靜有動,有山有水,有自然有現代,色彩斑斕,蔚為壯觀,構成了一幅少有的山水和諧圖。船上的每位遊客無不歡呼、驚嘆,紛紛拿起手中的相機。

  “別看這些竹排筏現在和遊輪這麼和諧,以前遠不是這樣,經歷了一個艱難的轉變。”陽朔縣主管旅遊的官員鄭遠軍説。

  記者了解到,和許多旅遊景點一樣,漓江也曾出現旅遊企業和地方百姓爭利的問題。一方面,旅遊企業希望村民的竹排筏不要參與到旅遊中來;另一方面,村民從自身生計出發,不管三七二十一,自製竹筏做起小買賣。漓江上竹排筏最多時達2000多條。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矛盾重重,惡性競爭,安全事故不斷。

  “為此,從桂林市到陽朔縣,對漓江5A景區進行全面整改,尤其對竹排筏,沒有一味地去‘堵',而是從沿岸群眾生活出路考慮,出臺《廣西桂林漓江排筏航行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對竹排筏依法登記,規定駕駛竹排筏必須取得操作員證書。同時,規定竹排筏運行線路及停靠點等。”鄭遠軍説。事實證明,這一和諧共處,共同致富的路子,破解了旅遊企業與當地群眾爭利的難題。

  陽朔西街支部黨員帶領小學生在漓江河畔撿垃圾。 6月5日,第41個世界環境日,陽朔縣100多名黨員幹部和志願者積極為漓江“擦身洗臉”,清理街道上的衛生死角,在重要路段向市民和遊客發放環保宣傳資料,以實際行動宣傳了今年世界環境日“綠色消費,你行動了嗎?”的環保理念。據了解,該縣當天共清理衛生死角120多處,清理街道5公里,受理群眾現場諮詢100余件,發放宣傳資料5500余份。(張立波 韋守榮 文/攝)

  導遊牢記“環保經”,遊船建立“污水池”,“遊客一走,垃圾遍地”現象成為歷史,保護漓江生態始終是終極目標

  “尊敬的遊客,歡迎您來到美麗的漓江旅遊……如果把漓江污染了,功不抵過……請大家愛護自己眼睛一樣愛護漓江,不要將任何雜物和垃圾投入漓江中……”

  這是7月1日記者一行遊漓江時,漓江遊船導遊蔣麗麗的開場白,也是每次遊船啟航時,蔣麗麗最先向艙內遊客傳達的“環保經”。她在漓江遊船上工作近8年時間,從一名普通服務員轉型為導遊。“環保注意事項不僅在遊船開船時要講,而且船行中途還要講,對遊客也要隨時提醒。”蔣麗麗説。

  漓江是桂林旅遊的魂,而“水”是漓江旅遊的魂。“保護好生態,保護好漓江的水質,就是保護桂林旅遊。看到國內很多旅遊景點,遊客一走,垃圾遍地,我們非常痛心。因此,我們一再告誡自己,漓江的環境保護要從嚴、再從嚴。”漓江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副局長秦榮軍説。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桂林市先後“關、停、並、轉、遷”60多家漓江沿岸污染嚴重的工廠,並在市郊建成3個污水凈化廠,初步切斷了漓江的污染源。

  近年來,隨著到漓江的遊客越來越多,漓江面臨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為此,桂林市先後制定和實施了《桂林市漓江飲用水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暫行規定》《關於綜合治理漓江河道的通告》等20多個地方規範性文件。

  據廣西海事局統計,漓江船舶日均産生生活污水約40立方米,船舶垃圾約8噸,年均産生的殘油約20噸和大量的含油污水。記者了解到,為了保持漓江的潔凈,桂林市要求所有遊船嚴格按照《桂林漓江旅遊客船污染物監督管理規定》,遊船底部安裝排污池,遊船上所有的污染物排放管係實行鉛封。

  “每天待遊客下船後,有專人來收集船上垃圾,垃圾收集情況都要在《船舶污染物排放記錄薄》上如實記載,且記錄薄必須在船上保存2年。同時,污水池的排污物每兩天左右,由環衛人員抽走清理乾淨。”蔣麗麗説,“每當聽到遊客由衷地驚嘆,漓江的水好清呀,內心就有一種自豪感。”

  豪華遊船遊、徒步遊、竹筏遊,形式多樣;遊完漓江,還有《印象劉三姐》盛宴,回味無窮。從粗放到集約,從單一到多元,漓江遊給人啟迪

  “我叫徐全發,是陽朔鎮木山村人……聽説許多客人喜歡看漁火,説是比天上的星星還要美。”這樣的一段臺詞,今年52歲的徐全發從2004年至今説了幾千次。這也意味著《印象劉三姐》演了幾千場。

  作為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實景演出,美輪美奐的舞臺效果,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展示,讓《印象劉三姐》傾倒無數觀眾,一年演出500余場,幾乎場場座無虛席。《印象劉三姐》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漓江旅遊的延伸,兩者比翼齊飛,相得益彰,成為桂林旅遊兩張亮麗的名片。很多遊客遊玩漓江後的“必修課”,就是等候看《印象劉三姐》。

  “其實之前並沒有現在這麼樂觀,桂林旅遊一度面臨旅遊形式單一的考驗,近年來桂林市卯足了勁,推進旅遊業的轉型升級。為此提出旅遊産品由單一觀光型向多元複合型轉變,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印象劉三姐》就是兩個轉變的集中體現。”桂林市旅遊局局長林業江説。

  記者了解到,為了進一步推進漓江旅遊的轉型升級,桂林市除了做好乘豪華遊船旅遊外,不斷規範和完善徒步遊、竹排筏旅遊。同時,從細節入手吸引客人。來自澳大利亞的菲利普10年前遊過漓江。“那時遊船上的午餐都是中餐,現在遊船上配有自助餐,菜品中西合璧,對外國遊客好多了。要是遊船上能夠為外國客人配上語音識別系統,讓我們也能明白地聽到解説,那就更完美了。”菲利普説。

  “現在遊漓江,真正給人以賓至如歸的感覺,美麗的自然風光,舒適的船艙環境,加之《印象劉三姐》壓軸戲,真正讓人體驗到快樂旅遊。”一位遊客下船前在船上的意見薄上如此寫道。(完)

熱詞:

  • 遊漓江
  • 旅遊景點
  • 旅遊企業
  • 船艙環境
  • 旅遊産品
  • 旅遊客船
  • 旅遊高峰
  • 印象劉三姐
  • 污水池
  • 大檢查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