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音樂委婉纏綿、柔和抒情的廣西文場,歷史上名家眾多,有大量的曲調流傳於世。據悉,廣西文場産生於清代中期,迄今已有200年以上的歷史,是廣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響的曲藝形式之一。但在文化演變的潮流中,文場也面臨傳承困難,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項目。近日,記者在文場發源地荔浦縣採訪時,欣喜地看到一些新景象。
童音聲聲唱文場
12月11日下午,荔浦縣修仁鎮文化中心的院子裏,幾位老人帶著孩子在籃球場曬太陽,不時聽到孩子咯咯的笑聲。
“葡萄下,海棠花,鮮明雅秀……”悠揚婉約的曲調打破了院子的寧靜,大人小孩都向球場邊的舞臺圍攏。幾個小女孩在蘭婆婆、黃婆婆的指導下練習文場《月夜秋聲》,一位白鬍子老爺爺在一旁拉二胡伴奏。
幾個孩子學得很認真,一遍遍練習舞臺步、蘭花指,稚嫩的童聲把優美的詞句唱得更加婉約動聽。3天后,他們要去附近一個村子演出。
只有6歲半的陳小露去年就開始學唱文場,“是奶奶叫我來學的,寒假和禮拜天都來,還去過縣裏表演呢。”説到怎麼來參加培訓的,小傢伙們一個個嘰嘰喳喳,有的是媽媽讓來的,有的是外婆讓來的,還有的是舅舅讓來的,“我媽媽很喜歡文場,也想讓我學點藝術。”8歲的蔣佳艷在培訓班開第一期時就來了,已經去縣裏表演過兩次,還獲了獎,“老資格”的她頗有成就感。
從6個到16個,文場在娃娃中唱開了
據蘭婆婆介紹,這些孩子是修仁文場培訓班第二期的學員。修仁文場聯社成立於2004年,文場大師何紅玉對此非常支持,親自到場剪裁、指導表演。
“文場社成立以前,修仁沒有一個專門的組織,大家都是自己在家裏唱,後來健身隊裏一些愛好文場的就商量著成立一個聯社,吸收一些年輕人,把在修仁傳唱了100多年的曲藝傳承下去。”蘭婆婆説,她是社長,白鬍子爺爺叫練業忠,是社裏的老師。
文場社成立以來,創作了七八十個節目,每年參加各種演出20多場,有時候也幫政府下鄉宣傳計生、稅收政策,幾年來走遍了修仁鎮的每個村子,甚至被邀請到桂林市、柳州市,平樂縣、昭平縣等地演出。“只要有人邀請,派個車或者給報銷車費我們就去了,從來不要演出費,頂多有時候喝碗粥、吃個夜宵,就是圖個樂。”蘭婆婆介紹,社裏目前有30多個成員,年紀都在40歲以上,最大的80多歲,她自己今年也76歲了。
和其他“非遺”項目一樣,文場在修仁也面臨著傳承斷代的困境。
70歲的練業忠是社裏的多面手,吹拉彈唱都能擔當,每次上培訓課,他都是一邊伴奏,一邊指導孩子們走臺步、做動作。“我從15歲就開始唱彩調、桂劇,後來慢慢喜歡上文場。必須從小開始練才能把身體打開,動作才做得到位。”練業忠説,他現在很想收兩個關門弟子,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人選。
為了讓文場在修仁傳下去,修仁文場聯社去年開始計劃培訓一些孩子。剛開始只來了6個孩子,經過一段時間培訓後,孩子們開始在各種演出中活躍起來。慢慢地,更多家長主動把孩子送過來,並給孩子準備演出服裝、道具。現在已經有了16名學生,最小的6歲,最大的11歲。
文場有望走進修仁中小學音樂課
為了讓文場有個穩定的表演和培訓平臺,修仁鎮政府把鎮文化中心的一層樓和舞臺劃撥給文場社做辦公室和訓練場。每天晚上,愛好者們相約在一起練調子,到了週末、寒暑假,家長就把孩子送來參加培訓。
荔浦縣文化館從去年起舉辦全縣文藝骨幹文場培訓,特別邀請了全縣的中小學音樂老師參加,而且專門對修仁鎮的中小學音樂老師做了培訓。副館長周仕光介紹:“這樣的培訓今後每年至少舉辦兩期,並計劃在中小學音樂課中安排文場教學,首先要讓年輕一代知道這項藝術,從而培養一批苗子,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