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天旱也麼勸得天,麼谷也麼勸得田。古話人言十五亮,因何十八到團圓”……每到週日,在朝陽廣場靠近新華人民路口的一角,來自南寧市周邊郊區的平話山歌手便自發聚集在一起開歌會,獨唱或對唱平話山歌。韻味十足的唱腔、富有生活氣息的歌詞,不僅讓人在原生態歌聲中娛樂身心,又使平話山歌的文化精髓得到了發揚和傳承。興寧區三塘鎮松柏漢族二聲部平話山歌,還唱進了市級、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現場 每週日唱響平話山歌
7月16日,還沒到中午12時,一些平話山歌手和歌迷已經聚在朝陽廣場靠近新華人民路口的樹蔭下,一邊聊天一邊等候歌會的開始。他們的年齡大多在50歲至70歲之間。
家住在五一路二橋頭的55歲的黃女士是平話歌迷,每週日都趕到這裡聽歌學歌。説話間,坐在周圍的人請她唱幾句。黃女士一點也不扭捏,大大方方接過話筒,哼唱出剛學會的平話山歌。她説,跟大家一起唱平話山歌很好玩,像是聚在一起拉家常。
時針指向下午2時許,平話山歌手越來越多。他們圍坐成一圈,中間有兩名50多歲的男女歌手站著對唱打擂。只見女歌手覃女士唱完一段歌后,男歌手思考片刻,自信地對上山歌。幾個回合後,男歌手漸漸敗下陣來。見狀,另一名男歌手站起來勇敢挑戰。覃女士毫不慌亂,自信應戰。
這一場景,很容易讓人想起電影《劉三姐》裏對歌的一幕。此時,圍觀的市民也越來越多,裏三層外三層地圍看覃女士對山歌。覃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小時候經常聽村裏的老人唱平話山歌,她在13歲就會唱了。現在有空就跟大夥唱平話歌,很開心,像回到了年輕時一樣。
記者了解到,每週日中午12時左右至下午6時左右,這個民間自發的平話山歌擂臺都會開唱,歌手們來自南寧市周邊的三塘、江西、沙井、石埠、那洪、安吉等鄉鎮村屯。
歷史 口口相傳近千年
在唱平話山歌人群的旁邊,圍著另一群人。記者擠進去一看,原來這是賣平話山歌歌書及錄音製品的。這些歌書還將平話山歌進行分門別類,有愛情篇、生活篇、謎語篇等,有的還是歌手們自己錄製、油印的。錄音製品則是請老歌手唱的,雖然記者聽不懂,但從悠揚、平緩、原生態的歌聲中,也感受到了平話山歌的魅力。
家住安吉的49歲潘辛帶女士笑稱,她也是平話歌迷。歌迷們想學平話山歌都可以到朝陽廣場來,可以一邊聽歌手唱歌,一邊看山歌書的歌詞,這樣很快就能學會了。有些歌迷還將山歌存在手機裏,天天聽天天唱。
據了解,平話是南寧一種特殊的地方漢語方言,平話民歌是南寧當地特有的傳統民歌文化,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南寧平話人把平話民歌視作他們的文化食糧,靠口傳在平話人中代代相傳。
南寧市良鳳江山歌歌劇團團長張棟漢介紹,現在有很多唱平話山歌的歌手的唱調並不標準。同時平話山歌還有待改良,應摒棄不雅內容,發展積極向上的山歌內容,傳承平話文化。
張棟漢自豪地説,目前江南區沙井小學有兩個班開設了平話山歌音樂教學課,有利於更好地發揚傳承平話山歌文化。
保護 已被列入非遺名錄
不要小看在朝陽廣場唱響的平話山歌,記者從文化部門了解到,2005年底,南寧市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程。2007年,興寧區三塘鎮松柏坡漢族二聲部平話山歌被收入 《第一批南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而近年來,為及時搶救、保護該項目,興寧區文化部門採取了有效措施。在2007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綠城歌臺 興寧歌臺上,三塘鎮松柏坡二聲部山歌登臺亮相;2009年,三塘鎮中心學校被定為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松柏漢族二聲部平話山歌傳承基地;2010年11月1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松柏漢族二聲部平話山歌傳承基地揭牌儀式在三塘鎮中心學校舉行,由來自松柏坡的傳承人定期到學校教唱,進一步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發展。
在申報了市級、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後,今年,興寧區還將“南寧松柏漢族二聲部平話山歌”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同時將三塘鎮松柏坡歌師黃振朝申報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聽過松柏坡漢族二聲部平話山歌的人,都會被那原生態的山歌所吸引。松柏坡漢族二聲部平話山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傳承了21代人。它有3個特點:漢族山歌,用平話來唱,多聲部唱法。清唱山歌,沒有伴奏,聽起來古樸、自然,沁人心脾。
通過努力,寓教于樂、通俗易懂的二聲部平話山歌,引起了三塘鎮中心學校不少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目前,有的小學生已經成為校園裏二聲部平話山歌“明星”。(記者葉禎 實習生黃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