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苗錦是苗族人民傳統生活用品,也是一件傾注著織錦人心血的藝術品。在融水苗族自治縣,苗錦製作的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潘彩英,多年來憑藉出色的織錦技術,成為苗鄉遠近聞名的“偶像”級人物。
織錦是個精細活
潘彩英家住四榮鄉榮地村歸報屯,是個距融水縣城還有3個多小時車程的小山村。10月6日一早,記者來到潘家。潘搬出織機,擺在家裏光線最好的地方。織機上有一幅未織完的錦,圖案呈“井”字形。除“井”字本身的顏色各不相同外,“井”字中間、周邊的顏色也不一樣,共有10余種顏色。
據了解,織錦時通過織機前面的幾個構造,將白色棉紗分成一對對,交錯拉成經線。織的人在經線交叉形成的夾層當中,按照圖案要求引入緯線(用針來挑),完成一排之後再用工具壓緊,靠這樣一針一線積少成多,直至完成。整個織錦過程,除了心到、眼到、手到,還要求腳到,少一樣也不行。
潘彩英戴著老花鏡坐在織機前,開始熟練地操作起來。只見她用長竹針將整條黑線勾進夾層,三兩下就挑好了。換到其他顏色的線,就得根據圖案分佈規律來挑了,每種顏色的線都要挑多次,每次挑間隔的經線數目又不一樣。挑的時候,必須記清顏色順序和間隔的經線數目,出錯就得拆掉重來。潘換了一根骨針勾住彩線往經線中間挑,骨針幾個起伏,就挑好了一條彩線,左手備好的下一種彩線又馬上補上。挑花勾線時,她基本沒有作停留,其熟練程度仿佛閉著眼也能織。
“幾十年的眼力,錯不了!”面對記者的疑惑,潘彩英説,像這樣織一幅錦,如果還靠用手去一根根數線,人家一個月織好,你可能要用3個月。早在少女時代,潘已經練就了一個本領:只要看一眼圖案,她便能記住每種顏色的線該怎麼挑。至於眼力,今年56歲的她戴上眼鏡絲毫不亞於年輕人,一眼掃過去就數出了線的數目。
苗錦顏色翻了番
上世紀60年代,苗家人的衣服布料都是織出來的,自己種棉花、紡紗,再織布。那時,女的基本都懂得織布、織錦技術,家家戶戶都有織機。
潘彩英從小跟隨母親學織錦,由於天分高,又好學,很快就青出於藍了。12歲那年,她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一幅梅花圖形的小錦。當時,她已經像大人一樣在生産隊出工,只能趁早起、中午吃飯、下午收工的時間來織,織那幅錦花了她1個月時間。後來,這幅錦賣了30元,相當於潘當時半年的工錢。
原來的苗錦沒有這麼多顏色,通常只有黑、藍、綠、白、黃、紅6色,顏色比較單調,圖案也顯得老套。“能不能加更多的顏色使錦的顏色更鮮艷,圖案更漂亮呢?”當時年僅16歲的潘彩英在心裏琢磨。她開始嘗試在傳統苗錦中增加顏色,這裡配一點,那裏加幾針。不過,她開始並不得要領,而且顏色多了,圖案就會有變化,比起原來的苗錦製作就更為複雜。一不留神,把顏色織錯,相同的顏色銜接不起來,如果配多了或配少了又不好看,只得拆了重來。經過反復試驗,她花了半個多月時間,織出了一幅創新的作品,錦上花紋的顏色增加到12種。
這幅錦一齣來,全村人都為之震驚,因為此前從未見過如此漂亮的錦,也從未有人使用這麼多顏色來織錦,大家對這個小姑娘刮目相看。這幅錦曾被人爭相傳看,很多人包括年長的都來向她請教配色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