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廣西:農民文藝隊自立突圍 民間藝術重煥發生機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3日 13:49 | 進入旅遊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山圩鎮文化站裏,文藝隊員在排練《謝茶歌》。

  本報記者 謝振華攝

  核心閱讀

  搞商演、出唱片、進城市……在一幫“泥腿子”的努力下,當地瀕臨失傳的民間文藝不僅重煥生機,甚至還能賺錢。他們就是廣西崇左市扶綏縣山圩鎮文化站的農民文藝隊。

  目前,許多地方的基層文化站由於缺乏經費、人才而舉步維艱。在這種大背景下,山圩鎮文化站卻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秘訣是什麼,是否具有啟示與推廣意義?近日,本報記者走進了山圩鎮,走近了這群帶著文藝范兒的“泥腿子”。

  南國四月天,廣西崇左市扶綏縣山圩鎮文化站站長姚文和他的農民文藝隊再次迎來演出旺季,檔期排得滿滿噹噹。

  “4月20日前後,我們就要啟動在全縣各鄉鎮的15場巡演。前一陣,我們剛參加市裏‘三月三歌滿坡'創先爭優山歌巡迴唱,還捧回了演出二等獎哩!”姚文掩飾不住興奮。

  以唱春牛、採茶花戲、山歌等當地民間文藝為主要內容,山圩鎮文化站農民文藝隊每年外出演出百餘場(次)。“以前是文化三下鄉,我們是民間文藝進城、進農家。”姚文語帶自豪。

  搞商演、出唱片、進城市,在姚文和他組織的“泥腿子”文藝隊員們的努力下,當地瀕臨失傳的唱春牛、採茶花戲等民間文藝再煥生機。

  瀕危

  “老人一旦過世,家庭班就散了,手裏的曲目也失傳了”

  山圩鎮素有崇拜牛、敬重牛的習俗。秋收之後,唱春牛的民間藝人就裝扮成耕牛模樣,敲鑼打鼓、挨家挨戶地上門賀豐收,用當地的多種山歌形式讚頌耕牛的功勞。唱春牛的人物塑造生動,對白搞笑風趣,有情歌、喜慶歌、恭賀歌等。

  採茶花戲則是比唱春牛更為複雜的地方戲劇劇種,有完整的曲調、曲牌。唱腔優美動聽,劇目多以宣揚真善美、抨擊假醜惡為主題,是扶綏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據扶綏縣誌記載,唱春牛和採茶花戲在清朝就有了,主要以家庭班的形式存在。“最流行時,每個村有好幾個家庭班。”姚文説。

  “上世紀90年代初,山圩鎮108個村屯裏,近八成都有家庭班。在家庭班裏,一般爺爺奶奶就是帶班師傅,是頂梁柱。老人一旦過世,家族裏又沒有能挑大梁的接班人,整個家庭班就散了,他們手裏的曲目也失傳了。到2002年,全鎮就只剩下馬家班、淩家班兩家了。”姚文説。但在2002年,馬家班帶班師傅過世,馬姓家庭班也無奈地解散了。

  搶救

  “衝著對文藝的喜愛,大夥不講條件地都過來了”

  馬家班的解散,讓姚文意識到,挖掘保護唱春牛、採茶花戲等民間傳統文藝已迫在眉睫。“再不整理、再不搶救,這麼好的民間文藝就沒有了,後輩看不到,我作為一個文化人會很遺憾。”

  2002年,姚文開始深入各個村屯走訪民間老藝人,對採茶花戲、唱春牛、踢傘舞等本地民間傳統文藝進行蒐集整理。

  “早上8點多踩著單車出門,老藝人們有聊不完的話題,我有記不完的東西,每次採訪都要半夜才回家。”姚文説,自己累點不要緊,最怕老藝人“金口難開”。

  劇本,是戲班的鎮班之寶,一般不輕易示人。在拜訪淩家班時,96歲的淩增才師傅怎麼也不肯把劇本交給姚文。姚文三顧淩家,最終打動了老人。“老人把壓箱底的經典劇目,顫顫巍巍地全交給了我,不少還是清代的手抄本。”

  整理過程中,在保留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姚文給唱春牛和採茶花戲的曲調、劇本加入了許多現代元素。在老藝人的支持幫助下,姚文收集整理了地方採茶花小調53首,創作出34部地方古裝採茶花戲和3部現代採茶花戲及一批小品、相聲、山歌、舞蹈節目。

  要傳承民間文藝,光有劇目不行,還要有人來唱來演。2004年,姚文四處招兵買馬,著手收編曾經唱過春牛和採茶花戲的農民文藝愛好者,組建文藝隊。

  “文化站就我一個光桿司令,要錢沒錢、要權沒權,就靠一張嘴四處遊説。”姚文説,好在大夥都支持,衝著對文藝的喜愛,不講條件地都過來了。

  組成文藝隊後,姚文又請來老藝人對演員們進行培訓。沒有服裝、道具、樂器、音響,姚文就自掏腰包添置。

  2004年10月1日,縣裏慶國慶晚會,文藝隊首演《五子慶團圓》,大獲成功。

  成長

  “不等不靠、以文養文,利用文藝隊的名氣搞商演”

  2004年11月,文藝隊在南寧市江南區蘇圩鎮蘇保村演出。“那是我們第一次赴外地演出,全村男女老少都來看,那種熱情、投入,現在都忘不了。”姚文説,演出結束後,村民還沒過足癮,又留文藝隊演了兩晚。

  山圩鎮文化站文藝隊的名氣越來越大,演出也越來越多。姚文開始琢磨,文藝隊的演員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演出耽誤農時,光靠熱情免費演一場兩場可以,但長此以往肯定不行。文化站經費有限,發不起補貼,怎麼辦?

  此外,文藝隊要不斷出新節目,就要更新服裝、道具;觀眾多了、場面大了,原來的小音響不夠用,也要花錢。“我的工資從原來的33元漲到現在的1100元,墊也墊不起。”

  姚文的主意是:不等不靠、以文養文、可持續發展,利用文藝隊的名氣搞商演!

  慢慢地,文藝隊從全部義演,到逐步有了商演。“一般是村裏有廟會,或者誰家有了紅白喜事,演出費用也不一定,少則四五百元,多則兩三千元不等。”姚文説,現在商演佔演出場次四成左右。

  商演的收入,10%作為文藝隊的發展基金,其餘全部發給演員做補貼。“有了補貼,演員幹勁足了。以前演,是窮開心;現在演,還能賺錢補貼家用。”平均下來,文藝隊商業演出每年可收入11萬元左右,演員每年可得演出補貼三四千元。

  演出中,姚文還用DV全程拍攝,刻成光碟,在鄉鎮圩日出售。“粗粗一算,我們起碼賣出了五六千張。”一次,姚文帶著文藝隊到欽州市演出,發現地攤上在叫賣唱春牛和採茶花戲的光碟。“我們拿起一看,又高興又生氣:內容是我們的演出,但光碟絕不是我們刻的,原來是被盜版了!”

  走出鎮裏、走出扶綏、走出崇左,文藝隊膽大了氣壯了,走得越來越遠。2006年10月“中國農村歡樂演出年”崇左市第一賽區比賽,文藝隊代表扶綏縣參賽,共獲得兩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和三個三等獎;2009年,廣西文化廳確定山圩鎮文化站為全區綜合文化示範站,並被作為全區三個典型之一入選中央文明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典型》……

  現在,文藝隊有骨幹演員25名,每年的演出從50多場(次),增長到去年的120多場(次)。當地人的生活也被悄然改變著。

  鑼鼓一響,麻將收場。文藝隊員淩映蘭以前一坐上麻將桌就要連戰幾天,為此沒少跟丈夫吵架。加入文藝隊後,她再也不賭了。排練、演出,丈夫都開摩托車相送。“有了文藝村演,那些賭博、打架鬥毆等不良現象就很少見了。”扶綏縣文體局局長鐘文慶説。

  前些年,山圩鎮渠懷村曾經發生過多戶群眾侵佔集體土地的事情,鄉鎮、村屯幹部多次做工作都沒有效果。文藝隊聽説後,以這件事為原型編排了小品《三分地》,講述一名村官勸説妻子退出侵佔的三分土地的故事。2007年12月,小品在渠懷村上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4個侵佔土地的農戶此後陸續同意退還土地,最後287畝土地全部回到了村集體手中。

熱詞:

  • 演出
  • 農民
  • 土地的故事
  • 民間藝術
  • 採茶
  • 春牛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