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廣西頻道5月30日電(記者程群)每逢農曆的“3”日和“8”日,廣西那坡縣平孟鎮都會熱鬧非凡,這一天是大夥上街趕集的“圩日”,一條並不寬的街道兩旁擺滿了各式商品。
就在此時,一陣優美的歌聲從人群中傳來。循聲望去,四名穿著黑布衣服的歌者齊聲唱著壯語山歌,他們還不時隨著節奏跳起民族舞蹈。許多趕集的人都被歌聲吸引,過路的司機也停下車輛,搖下車窗聆聽著。
站在一旁的當地人告訴記者,這些人唱的壯語山歌是經過改編的,主要是告訴人們購買食品和藥品應注意的內容。他邊聽邊翻譯了幾句歌詞:“食藥安全大如天,生産日期保質期,防範知識記心間,睜大眼睛仔細觀,假冒偽劣是大敵,過期食品不購買。”
羅景超是四名山歌隊員之一。他告訴記者,他們村所有村民都屬於“黑衣壯”,這是一個因其男女均穿著用藍靛染成的土制黑布衣服而得名的壯族分支系。
記者了解到,總人口五萬多人的“黑衣壯”,由於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完整,被稱為“壯族的活化石”。
“‘黑衣壯'有唱山歌的習慣,不僅能聊以解悶,還是歡迎客人、慶祝節日、表達情感的工具。”羅景超説,在“黑衣壯”的傳統節日中,青年男女多是以竹筒為話筒、以一根紅線相連對唱情歌、互贈信物而情定終身。
羅景超説,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發現一些民眾食品藥品安全意識薄弱,“我們於是把自己總結的常識寫成歌詞,在圩日給大夥唱唱,既熱鬧又實用”。
地處中越邊境的那坡縣,95.1%的人口是少數民族,有一個國家一類口岸,3個邊民互市點和24條出入境通道。廣西百色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楊偉説,隨著邊貿的不斷發展,境外食品藥品商販通過邊境進行的交易活動日益增多,同時由於邊境農村地區民眾食品藥品安全意識薄弱,給監管工作帶來很大壓力。
“我平時很少看電視,之前對於食品安全根本就沒概念。”今年62歲的壯族村民楊喜福説,因為與日常山歌節奏相同,趕圩時聽過幾次,那些安全知識歌詞已經能背下來。他有次在攤販處買治療風濕的藥,想起“購藥認清國藥準”的歌詞,一看藥發現連批號都沒有,馬上就意識到是假貨。
不僅是壯族山歌,近年來,那坡縣還通過建立群眾打假維權網絡、加強農村藥品配送標準化、打擊走私販私等多種舉措,構建了一條“邊境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長廊”。
“看到自己的勞動有成效,我非常高興。”羅景超説,只要大家喜歡,他會堅持唱下去,並且會寫出更多更好的“實用”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