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中國"東絲西移"戰略基本成型"東綢西移"面臨困難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1日 15:40 | 進入旅遊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新華網廣西頻道5月30日電(記者夏軍)隨著東部繅絲企業向西部大量轉移,位於中國西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最新統計,當地持證生産的繅絲企業達79家,繅絲生産規模達29.3萬緒,成為中國繅絲生産規模最大的省區之一,意味著中國“東絲西移”戰略已基本成型。但目前“東綢西移”尚面臨諸多困難。

  隨著江浙沿海一帶土地和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從“十一五”開始,中國開始實施“東桑西移”工程,逐步將蠶繭主産區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轉移。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始逐步承接這一産業,至2005年,當地蠶繭産量位居中國首位,成為中國最大的桑蠶生産基地。

  此後,東部繅絲企業不斷西移,2010年廣西生絲産量達到歷史新高,為1.82萬噸,首次躍居全國第一,全年售繭收入、繭絲加工産值、資源開發利用總産值超過150億元。2012年,廣西持證生産的繅絲企業達79家,繅絲生産規模達29.3萬緒。

  “到目前為止,廣西繅絲無論是生産規模還是生産設備,在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東絲西移'戰略可以説已基本成型。”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與信息化委員會輕紡工業處工程師梁維佳説。

  然而,作為全國最大的桑蠶生産基地,廣西擁有的已投産織綢企業不超過10家,印染幾乎是空白,沒有成熟的貿易平臺,加工貿易方式簡單,織綢業僅是起步階段。織綢企業的轉移是發展下游産業的關鍵環節,目前卻面臨多重困難。

  “最大的困難是土地等配套服務,跟不上産業發展步伐,桑蠶産業發展太快,而政府部門提供的土地資源無法滿足生産的需要,這便形成了矛盾。”宜州市桑蠶辦主任韋傑説。宜州市是中國最大的桑蠶生産基地縣(市),業內素有“世界桑蠶看中國,中國桑蠶看廣西,廣西桑蠶看宜州”的説法。

  廣西繭絲綢行業協會會長蘭樹思説,織綢企業與印染企業在“西移”中相互掣肘,也是目前較大的困境之一。

  蘭樹思説,江浙一帶許多織綢企業都試圖“西移”,然而,考慮到轉移後需將綢緞運回江浙一帶印染,將極大增加企業成本,因此沒有印染企業的進入,織綢企業往往畏葸不前;但一旦印染企業進駐,又容易面臨綢緞量少、“吃不飽”的境況,形成兩相掣肘的態勢,當前“東綢西移”必須依靠優惠政策對前期轉移的織綢和印染企業進行扶持,以培養産業集群。

  業內人士稱,目前是中國“東綢西移”的關鍵時期,當前的政策引導將對後期産業發展形成較大影響。

熱詞:

  • 東桑西移
  • 桑蠶
  • 繅絲
  • 東綢西移
  • 印染企業
  • 十一五
  • 西移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