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對魯家新村“豆腐宴”,眾多遊客慕名而來。記者 駱展勝/攝
廣西新聞網記者 駱展勝 通訊員 唐順生
閱讀提示:“城中村”怎樣率先搭上“城鄉一體化”這列時代快車?是簡單的徵地拆遷和異地安置嗎?桂林市秀峰區魯家村改造實行“就地升級”,讓300多村民集體“洗腳上岸”搞生態旅遊,開創了廣西“城中村”改造和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這種為百姓今後“生計”著想的大膽創新,值得各地學習和借鑒。
就地安置
“醜鴉”變“鳳凰”
提及“到江邊吃豆腐魚”,許多桂林人首先會想到“魯家村”。
位於桃花江中段的魯家村,距桂林市中心僅2公里。全村300多號人皆姓陽,66歲老村長陽橋長説,他們先輩從江西過來,幾經遷徙,最後棲身於此,陽姓在此繁衍生息了300多年。
“我們臨江而居,家家都會做豆腐,‘魯家豆腐’在桂林很有名;所以,‘豆腐魚’生意前幾年非常好,但只有幾戶人家開店,村裏多數人還是靠種田為生。”村長陽燕軍介紹。
坡屋頂、小青瓦、花格窗、白粉墻、青石板,拆除舊村之後重新打造的98棟連排獨棟桂北民居,棟棟都集合了傳統桂北民居的這些建築元素。漫步在魯家新村,依山傍水,綠樹掩映,四週田疇縱橫,風光旖旎,桂林“老八景”之一的“陽江秋月”即指此地,電影《西遊記》片頭風光亦取景於此。
魯家村曾被市民戲稱為桃花江畔的“醜鴉”。短短兩年時間,緣何搖身變成“鳳凰”?秀峰區委書記趙滿生在現場告訴記者,整村就地改造升級是秀峰區借“兩江四湖”二期建設“順勢而為”的大膽舉措。改造前,魯家村其實是個衣衫襤褸的“城中村”。
趙滿生説,魯家村作為溝通桃花江與桂湖水系的重要節點,抓住“建設桂林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歷史契機,將整村全部改建打造為生態旅遊文化村,讓全村農民集體“洗腳上岸”轉而“吃旅遊飯”,這在桂林是第一個,在廣西也是開先河之舉。
“關鍵是拆舊村建新村沒給群眾增加多少經濟負擔。”村委幹部陽利明現場對記者算了一筆賬:拆舊房時,政府按每平方米750元補貼,加上搬遷獎勵,村民可得到830元/平方米左右的補償;統一規劃建好的新房,全村按人均60平方米住房面積分配,而每平方米只需交860元。也就是説,從爛瓦房到新別墅,每戶只需掏很少的錢;“而且,往後再也不用擔心每年洪水季節江水倒灌進村,家家一樓還有門面,這樣的好事誰不願幹?”
趙滿生説,我們不單是改建一個新村,重點是讓這個改建後的新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活力。魯家村改建完成後,引進建設高端生態觀光休閒旅遊項目,利用桃花江美景,吸引中外遊客到這裡吃農家飯、居農家屋、體驗農家生活,讓桃花江畔的百姓房子新了,錢袋子也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