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劉紹衛
20世紀90年代,我正在古都西安讀大學,對廣西文學的印象,似乎是朦朧的。在大學課堂發現廣西文學只有陸地的《美麗的南方》、韋其麟的《百鳥衣》等零星的作品,其他的只剩下紅遍中國的電影《劉三姐》了,以至於在《電影美學》課欣賞電影時發現《黃土地》竟然是廣西電影製片廠拍攝時,心中自然有一份驚喜。畢業以後,我在高校從事古典文學教學,我們教研室正好承擔了一門叫《地方文化》的課程。由於沒有現成教材,只得自己大量收集廣西民族文化材料,還曾帶領一幫學生走訪了三江的侗寨、南丹的白褲瑤聚居地、金秀的大瑤山等地,進行民族風情采風,由此我開始接觸比較多的廣西鄉土知識。我發現廣西不僅自然風光瑰麗,民族文化同樣豐富多彩,流淌著絢麗的菁華,民間文學就更是一座富礦。這時學校開始有人談論“廣西三劍客”等話題,這讓我有一陣興奮,因為我之前只聽説過“陜軍東征”、“晉軍崛起”等話題。而更讓人驚奇的是,此時學生文學社團興起,不僅學校、系裏有文學社團、辦起了文學刊物,而且班裏也有文學報紙,這似乎預示著尋找廣西文化,我會有更驚喜的發現。
在世人眼裏,廣西也許只有美麗的自然景觀,人文內蘊積澱不夠,屬於化外之地。但步入歷史文化長河,我們就能清晰地發現廣西有屬於自己的燦爛文化空間:深沉、博大、寬廣。
3000多年前,居住在廣西等中國南方的古越人是一個崇尚太陽的民族,他們從廣西、廣東出發,經過印尼、太平洋上的斐濟等島嶼構成的鏈形地帶,一島一島地往東方尋找太陽升起的地方,最後到達南美,這比哥倫布1492年才到達那裏“發現新大陸”,要早了2000多年。在廣西,秦代鑿通了流淌著人文氣息的靈渠,漢代建設了開啟絲綢之路的合浦港,宋代催生了架起通往與西南少數民族貿易橋梁的橫山寨博易場,凡此種種,無不見證了廣西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嶺南文化、海洋文化等交融的歷史,吸引來往名人的目光,也催生了璀璨的廣西文化融合之花。
如果我們再將文化的眼光放大放寬,走進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的絢麗殿堂,我們會更加驚喜、著迷:古老的創世經詩《麼經布洛陀》的神秘古樸;頗具爭議的盤古故鄉話題;那閃現著東方神韻的花山崖壁畫;還有那風情萬種的田陽敢壯山的壯族歌圩、融水的苗族坡會、賓陽的炮龍、興安賀郎歌、南丹的白褲瑤、那坡的黑衣壯、隆林的彝族火把節、獨具特色的三江侗族大歌、龍州的壯族天琴、東興的京族唱哈……真是風俗旖旎,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
廣西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長期落後於東部發達地區,但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千般情韻的山歌、萬種風情的嶺南文化。這些活態文化的滋養,孕育了廣西文化的“媽勒訪天邊”的生命任性和開拓精神。
漢末蒼梧太守牟子博撰寫我國最早的佛教撰述——《牟子理惑論》。
20世紀30年代,翻譯家楊憲益撰文指出,“世界上最早的一個灰姑娘”口頭傳説出現在“秦漢前的邕州洞中吳洞”,文字傳説形成于唐代的《酉陽雜俎續集》卷一《葉限》。明末,已有説唱曲藝《老楊公》流傳于北海。
在清代,廣西的“狀元”數量竟然超過山西等北方大省,進入狀元“強省”前列。
清嘉慶、道光年間,桂北出現了今稱為桂劇的桂戲。“臨桂詞派”名揚清季,引領晚清詞壇。
在近現代,太平天國運動、新桂系、百色起義等歷史事件,展現了廣西的新形象。
就文人文化而言,廣西20世紀就産生了儒學大師梁漱溟,國學家陳柱、馮振,語言學家王力,歷史學家羅爾綱,詩學家梁宗岱,古典文學專家陳邇東、朱蔭龍,作家曾敏之、周鋼鳴,新派武俠小説開山祖師梁羽生,小説家白先勇等。而新時期文學桂軍崛起與市場經濟確立相伴而行,“來之於朝氣蓬勃的改革時代,來之於鮮花爛漫的八桂大地”。尤其是近年來文學桂軍與商業、大眾審美文化穿行構成了文學桂軍的真實生命姿態,他們紛紛進軍影視演藝領地,並出現參與《英雄》等大製作和《印象 劉三姐》等大策劃的成功案例,顯示出文學桂軍融於世俗的精神。從文化政策層面上講,廣西也從單一的文藝精品戰略到“建設先進文化省區”、“從山到海”、“民族文化強區”等綜合性的戰略,為我們繪製了廣西新時期文化的心靈地圖,力求在“邊緣”中發現“中心”的文化創造激情。
廣西文化(八桂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具有濃郁的南方文化個性和開放情懷,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絢麗花朵。清代朱鳳森(字韞山,廣西臨桂人)嘉慶三年(1798)鄉試中舉,其父有詩句“珠以光圓方出海,魚因變化始成龍”、“望汝移忠報九重”,其中走出廣西、胸懷華夏意識明顯。廣西從“走出大山意識”到構建“團結和諧、愛國奉獻、開放包容、創新爭先”的廣西精神,確立了一種綜合的文化價值觀念。
如今,時代把廣西推向區域合作的新中心和中國對外開放的新前沿,廣西站在一個“千年等待、千載難逢、千帆競發”的起跳基點上,廣西文化發展面臨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我們要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契機,搶抓機遇,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持一種文化創造姿態,構建八桂文化的綜合視野和現代文化精神境界,以改革促進發展,創新推動繁榮,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努力創作更多的文化精品,培育更多的文化人才,在創新體制機制中做大做強文化産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文化強區建設,為建設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家園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