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廣西城鄉風貌改造重塑民族民俗文化 帶動鄉村旅遊業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4日 13: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廣西頻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新華網廣西頻道2月20日電(寧國用)山歌對唱、壯族舞蹈表演、投繡球、篝火晚會……在宜州市劉三姐鄉下枧河畔的馬山塘屯,精彩的民間藝術表演,吸引了遊客的互動和參與,讓遊客體驗到了壯家的民族風情。

  近年來,廣西通過實施城鄉風貌改造,加強對地方民族文化、人文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保護,挖掘和推廣本地世居民族的建築風格和建築符號,農村建設突顯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提升了農村的文化內涵和魅力,促進了鄉村旅遊業的發展。

  馬山塘屯是靠挖掘民俗、民族文化,發展鄉村旅遊旺起來的一個小山村。

  據村裏的老人介紹,緊畔馬山塘屯的下枧河,有著許多關於劉三姐的美麗傳説,河口有“望妹石”,沿河有當年的對歌臺、傳歌臺、定情樹……

  在風貌改造中,他們圍繞劉三姐歌謠文化品牌,把民俗旅遊搞得紅紅火火。全屯拆除了30戶泥瓦房,新建和改建了30棟凸顯壯鄉風格的農家旅館,並建成遊樂園、垂釣區、民俗小廣場和停車場等設施。

  民俗旅遊的開發,讓村民們嘗到了甜頭,他們在忙完自家甘蔗、桑蠶等農活後,紛紛投入旅遊服務:或參加演出,或開辦“農家樂”餐館、小賣部,或將樓房改造成旅舍。在年人均純收入的7000元中,旅遊業收入佔了近1/3。

  廣西有12個世居民族,歷史人文、民族風情等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但長期以來,這些文化遺存卻沒有在城鄉建築中得到有效傳承和彰顯,走進農村,大多是外觀雜亂、毫無特色的“竹筒房”,影響了農村的形象和人居環境。

  “長期以來,各族人民主要以自然村落為共同生活群體,許多民族傳統文化的孕育和傳承,要靠農村來承擔。”專家指出,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 農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發生著深刻變化,很多優秀的鄉土文化和民族文化正瀕臨淡化和失傳。

  去年9月24日,廣西(宜州)彩調保護傳承展示基地在山塘屯揭牌成立。此後,馬山塘屯將承擔起保護、傳承和弘揚彩調等地方劇種的工作。(完)

熱詞:

  • 民族風情
  • 民俗旅遊
  • 山塘屯
  • 風貌
  • 民族民俗文化
  • 旅遊業收入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