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閻天際紀實攝影展《漓江源頭》在桂林展覽館開幕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9日 14: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旅遊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12月3日上午,閻天際紀實攝影展《漓江源頭》在桂林展覽館開幕。此次影展由中共桂林市委宣傳部、中共興安縣委員會、興安縣人民政府、桂林市林業局、桂林市環境保護局、中共華江瑤族鄉委員會、華江瑤族鄉人民政府、廣西紀實攝影協會、桂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桂林市攝影家協會、桂林市新聞攝影學會聯合主辦,廣西貓兒山原生態旅遊有限公司、桂林五星圖片中心協辦。展覽將向桂林市民及遊客免費開放四天。

作者和參觀的群眾交談


        中國攝影家協會新聞紀實委員會委員、知名攝影家王徵,中國攝影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知名攝影家藏策,《中國攝影報》編輯黃麗娜,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委員、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桂林市委原副書記李志鵬,《中國日報》駐廣西記者站站長、廣西紀實攝影協會會長火炎等領導出席了紀實攝影展《漓江源頭》開幕式。 

這就是我們的家鄉


  
        閻天際是河南南陽人。曾在農村鍛鍊多年,歷任企業副廠長、桂林市廣播電視局、市有線電視臺領導、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等職。現為廣西紀實攝影協會副會長、廣西攝影家協會會員、桂林市攝影家協會顧問、桂林市新聞攝影學會顧問。

來自漓江源頭的老鄉


        漓江源頭——貓兒山,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她不僅僅以其具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廬山之幽、峨眉山之秀”而稱奇於世;還有五嶺之冠(海拔高達2142米)的華南之巔聳入雲端;更有那方圓460多平方公里的茂密森林和茫茫竹海,將美軍一架二戰時期墜毀在此的轟炸機整整隱藏了4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77年前的湘江戰役之後經過此地時留下的“紅色印記”至今仍激勵著後人。

前來參觀的市民和遊客


    漓江源頭有一個興安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華江瑤族鄉。深厚的瑤族文化,為這裡的歷史留下了斑斕的色彩。1.6萬各族群眾,用勤勞和智慧建設家園,保護漓江,抒寫歷史。

    “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呼喚著我,引發出我用鏡頭去探究、記錄這神奇地方的強烈願望”。閻天際從2010年6月起,懷著一種崇敬、探尋的心情,數十次往返于桂林與華江之間,走進大山之中,穿行于近百個村寨,來到老百姓的田頭、家中,真誠地與他們溝通、聊天,象走近朋友和親人那樣,融入他們那平靜而帶有幾分神秘的鄉間生活當中,並且,拍攝了大量的紀實圖片。用相機真實地記錄了漓江源頭百姓寧靜和諧的生活,見證了他們為了保護漓江、建設家園付出的辛勞。紀實攝影展《漓江源頭》精選了114幅黑白照片,分成“這裡、這人、這日子”三大部分展出,這些照片反映了漓江源頭獨有的歷史文化、良好的生態狀況、秀美的旅遊資源,以及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狀況;那一幅幅真實、生動的畫面,將人們帶入到那片神奇的土地和百姓之中,向人們敘説著漓江源頭的風土人情。

    中國攝影家協會新聞紀實委員會委員、知名攝影家王徵評論紀實攝影展《漓江源頭》時説,閻天際直面漓江源頭的人們,記錄著他們生活常態中的種種細節,向觀者轉述著拍攝對象的生命狀態。他遵循的正是紀實攝影所應該遵循的重要原則,即用平民的視角去關注記錄平民的常態生活,為歷史留下特定地域和特定時間裏有關人類生存狀態的視覺文獻。展覽的分章體現了作者那娓娓道來般謙和的敘事特點,“這裡”把空間規定在他要訴説的漓江源頭,解釋著這裡的山、這裡的水與人所構成了何樣的空間關係;“這人”讓鏡頭進一步直接指向他要表達的主體,用不同個體的不同狀態,疊加描繪出我們對整體面貌印象;“這日子”更是把人們帶進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讓你去感受社會化生活中不同的生命表現。這日子就像蕩盪鞦千、點上煙鍋兒、聽聽收音機、打個招呼、路上的回頭一樣平實、簡單、自然。他表達的還是人,還是關乎人們生活的常態意義。我們相信,這些照片不僅僅為當地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同時對宣傳、保護漓江源頭、弘揚漓江文化都會産生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劉柏攸報道)

熱詞:

  • 閻天際
  • 紀實
  • 攝影展
  • 漓江源頭
  • 桂林展覽館
  • 開幕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