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 ||
(圖一)閒不下來的百歲老人李如蘭在整理柴火。
“美村有人口近3000人,各組、戶間分散而居。村子的四週青山環繞,山青水秀綠樹成林,這裡常年空氣清新。村子裏有兩位百歲老人,李如蘭就是其中一個。”給我們帶路的村幹部説。
我們來到一間屋後種有翠竹的泥磚瓦房前,只見一位老人正在捆紮柴草。“她就是百歲老人李如蘭。”鳳凰鄉美村村委的黎副主任告訴我們。只見老人家衣著樸素,身材瘦小,但人顯得很有活力。見我們來了,她就放下手中的活兒,説了幾句話,用手指了指她的家,我們聽不懂她説些什麼,猜想大概是叫我們進屋坐吧。
閒不下來的百歲老人
鳳凰鄉政府辦公室主任陳盛真將縣文聯的慰問金交給李如蘭老人,她激動地説了兩句話,我們還是聽不懂。村幹部黎副主任提高嗓門告訴她,這是縣文聯給她的慰問金。她也提高了聲調説:“多謝了,多謝了!”這是採訪她時,我們聽得最清晰的一句話。
這時候,她的兩個兒子回到了家。從他們的講述中,我們了解到,李如蘭1908年6月9日,出生在鳳凰鄉營盤村一個貧苦的家庭,她有一個弟弟,名叫李有相,她的父母和弟弟都已去世多年。由於家境貧困,平常只能以野菜、紅薯、木薯等充饑,一年中能吃上白米飯的次數有限,一年下來鍋裏沒煮過幾回肉,偶爾添些茶油就很知足了。每逢有親戚來,家裏煮些麵條,在那時就算是最好的待遇了。
李如蘭沒讀過書,不識字,嫁到美村以後一直務農為生。她的丈夫名叫莫顯炳,夫妻倆有三個孩子。一家人的日子雖然過得清貧卻也是苦中有樂,和和睦睦。丈夫在80歲時就去世了。丈夫去世後,李如蘭沒有過多的悲傷,依然起早貪黑的忙碌著。現在的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多了,可老人過慣了勤儉的生活,手腳閒下來總會渾身不舒服。兒子都怕她太勞累,想讓她在家享享清福,可她仍然堅持要去幹農活。她常對村民説:“人不能太閒,閒著沒事幹就會生病呢。”
2008年,曆盡滄桑飽經磨難的李如蘭迎來了百歲生日。儘管老人已經年滿百歲,頭髮花白,但她的身體還相當硬朗,精神矍鑠,幹活、吃飯基本上都能自理。此次見面,讓我們看到一面旗幟——老人熱愛生活的旗幟。熱愛生活的人,總會找到幸福的大門,走進這扇大門,裏面有感動、有溫暖……
政府關懷助長壽
老人的童年,沒有幼兒園,沒有卡通玩具,沒有書香,對於城市、高樓、電燈、娛樂、英雄等等,缺乏起碼的想象,唯獨對於本能的口腹之欲情有獨鍾。除了這些本能,她擁有的善良、勤勞、謙讓、寬容、平和等等品質就是她的優點了。長大了,社會就是她的學校。她看到了許多美好的事情,享受了天倫之樂,孩子們在她的呵護之下健康成長。她也得到了黨委、政府和親戚、村民的關懷,政府常給她家一些錢糧。
她60歲那年患了腦膜炎,雖然治好了,卻留下了後遺症——説話吐字不清楚。現在她總喜歡自言自語,説些什麼只有她自己知道。從那以後,她沒得過大病,感冒發燒時,經打針服藥,病也很快就好了。她的長子莫達存説:“要是解放以前得病,缺醫少藥的,生活條件又差,沒病死也要餓死呀。我母親60歲那年得的那場大病(腦膜炎),就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後重視農村醫療衛生,才保住了性命!”
李如蘭現在跟隨她62歲的次子莫達泮一起生活,她行動還是方便的,每天都堅持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如扎草、砍柴火等。但她眼力不好,只能看清兩三米以內的人或物,耳朵也有些聾了,説話含含糊糊的、不夠清楚,也許是母子情深、心靈感應的緣故,她的兒子都能聽懂老人説的話。
她的次子莫達泮説:“我母親是很和藹的人,她不打人,不罵人,對村民也是和和氣氣的,大家也比較敬重她。我家收入較少,現在有了政府的關心,生活也過好多了。母親現在有吃有穿,能活百歲,是因為有政府關懷,有大家的關心!”
見證中國走向富強
老人出生於1908年,其時,軍閥混戰,全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那時候,人們四處流浪,逃荒的人群隨處可見,哪能吃上一頓飽飯,睡上一夜安穩覺哦!”童年給老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她曾這樣告訴兒子。 她還説過那時能穿上自己加工的土布衣服就相當不錯了,普通家庭,一年也難吃上幾頓肉。隨著生活的改善,1980年她家新建了泥磚瓦房。
“現在的生活好了,要啥有啥。”對於如今的時代,她的家人心存感激,有説不完的驚喜,真是社會改革開放春風暖人心啊。
現在她雖已年過百歲,但她依然堅持做力所能及的活兒,見到這位百歲老人時,她正勤快地捆紮柴草,這一幕,刻在了我們腦海裏。她的腦海裏也一定印刻有許多事情。她經歷了解放前後及改革開放時代,親眼見證了新中國一步一步走向富強。如今,她生活在這個美好時代,體驗到了幸福的生活。“多謝了,多謝了。”是在我們採訪當天她説得最清楚的一句話,這一句話飽含著老人對黨和政府的濃濃感恩之情。( 作者:周賢益 肖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