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巴馬長壽之鄉故事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8日 14: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廣西巴馬縣不僅是中國著名的六大長壽之鄉之一,而且是世界5大長壽之鄉之一,其百歲老人比率世界最高。
   

       中國六大長壽之鄉 : 江蘇如皋、湖北鐘祥、廣西巴馬、四川樂山市、遼寧遼陽興隆村、新疆克拉瑪依。其中江蘇如皋、湖北鐘祥、廣西巴馬均超過了聯合國規定的長壽之鄉的標準:每10萬人中擁有百歲壽星7.5人。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巴馬有80到99歲老人3160位,百歲以上壽星74位,其中年齡最大的116歲。每萬人中有百歲老人達到3.1人,居世界5個長壽區域之首。之前,巴馬縣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是世界五大長壽鄉中惟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


       巴馬世界長壽之鄉的由來


       有史料記載,清朝以前,巴馬盤陽河北岸隸屬水定土司管轄,清朝嘉慶皇帝聞永定土司境內有位瑤族老人高壽142歲,于嘉慶十五年庚午嘉平月(1810年12月)為這位名叫藍祥的瑤族壽星賜詩一首以祝壽,詩曰:


       星孤昭瑞應交南,陸地神仙紀姓藍。百歲春秋卅年度,四朝雨露一身覃。


       煙霞養性同彭祖,道德傳心問才聃。花甲再周衍無極,長生寶錄麗瑯函。


       又:光緒戊戌年仲冬月(1898年11月)欽命廣西提督府給今巴馬那桃鄉平林村耆(音:奇)民鄧誠才贈送壽匾—方,並題賀詞“惟仁者壽”。這些史料説明,桂西北一帶長壽現象古已知名,尤其以巴馬最為著名。


       1979年,湖北、廣東、廣西三省區25個醫學、科研單位聯合對巴馬進行長壽綜合考察,通過掌握了大量的數據後,確認巴馬是中國的長壽縣。這次大規模對巴馬進行考察的信息,曾經新華通訊社用各種語言向世界播發,《人民日報》以顯著的版面刊載了巴馬人瑞信息,美國之音、英國路透社、香港大公報、明報、文匯報均同時轉播和轉載。1981年,中國老年醫學會曾將巴馬長壽考察資料在西德漢堡召開的第十二次國際老年學會會議上交流,引起國際對巴馬的重視。先後有英、美、法、意、加、澳和朝鮮等國的老年醫學界學者慕名到巴馬進行考察訪問,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紅十字會也確認巴馬是中國的長壽縣。


       四十餘年來,歷經第二至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均證明巴馬縣老年人的比率高,廣西衛生廳和廣西老年醫學會繼1979年之後,在1981年——1983年;1985年——1986年又繼續組織長壽調查組對巴馬縣進行系統的跟蹤考察,掌握了許多寶貴的資料。


       1991年11月,巴馬被認定為世界第五個長壽之鄉,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前來調研考察,更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老人們來這裡拜訪和療養; 1991年9月,日本國際自然醫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博士率領長壽考察團到巴馬實地考察,統計出巴馬的百歲長壽率為30.8/10萬。1991年11月,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自然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上,確認了廣西巴馬為世界第五個長壽之鄉, 並連續在《自然醫學》雜誌1991年第12期和1992年第1—3期以大量的篇幅報道了有關情況,森下敬一的原文翻譯為:我們對廣西巴馬進行實地考察,該地區的百歲長壽者與我們提出的5條“世界長壽之鄉共有的長壽條件”完全一致,因此我們以世界長壽之鄉考察團的名義認定廣西巴馬地區為繼世界第四長壽之鄉——新疆之後的世界第五個長壽之鄉。該長壽之鄉考察團還在1992年1993年2002年多次對巴馬實地考察。1998年3月25日,由瓊本納德帶隊的國際老年人年齡認證委員會丹麥、德國組專家考察團在中國老齡科研中心主任肖振禹的陪同下到巴馬考察,對巴馬百歲老人的實際年齡進行抽樣調查,該考察團認為,目前國際上對老年人的實際年齡的認定是個難題,各國的百歲老人都沒有任何依據證明他們的實際年齡。而在巴馬,他們是驚呆了,在百歲老人家中他們發現一本本用紗紙訂成舊得發黃的小本子上,用傳統曆法的天干地支的組合記載著這一家族人員的生辰八字,家庭每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都記在上面,這種現象令這些專家讚嘆折服,認為巴馬的百歲老人的實際年齡準確到年、月、日、時,為其他國家所沒有,首肯巴馬是名符其實的世界長壽之鄉。


       其長壽因素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來自世界各地的長壽科學研究專家經長期調查後認為,除了遺傳基因、飲食習慣、生活態度、熱愛勞動等因素外,良好的外在環境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眾多的重要原因。這裡集中了世界其他長壽地區所有的全部長壽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


       巴馬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位於東經106'51"一107'23",北緯23'51"—24'23",海撥在174—1216米之間,盤陽河把巴馬一分為二,北面是灰岩石山區,南邊是沙岩丘陵區,這裡遠離塵囂,環境清幽,峰巒疊嶂,四季常青,雨熱同季,冬暖夏涼,日照年平均1531小時,年降雨量1578厘米,平均相對濕度79%,年平均氣溫為20C左右,氣濕氣溫調節合理,宜物宜人,符合生理需要,最為獨特之處,巴馬的年平均氣溫對長壽的支持正適合黃金分割律,宇宙間萬物凡符合黃分割律的總是最美的形體,醫學上與0.618更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它解釋為:人為什麼在環境20C—24C時感覺最舒適,因為人的正常體溫是37C。而37C與0.618乘積為22.8C,這一環境溫度中,肌體的新陳代謝、生理節奏和生理肌能均處於最佳狀態。巴馬的年平均溫度和人體正常溫度與黃金分割律的積乘數值非常接近,巴馬人長期在這樣的舒適的溫度下生活,因此巴馬長壽老人多與環境溫度是有一定的關係的,得到了最佳環境溫度因素的支持。這是大自然對巴馬情有獨鍾,可謂得天獨厚。


       為了釋詮巴馬的長壽現象,長壽科學研究專家們都在苦苦尋找各種解釋巴馬水土神奇之謎的答案,個中噢秘之一是巴馬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經用尖端儀器測定,巴馬盤陽河沿岸及石山溪谷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萬個/cm3,其它鄉村也在2000—5000個/cm3以上,高出工業城市和平原地區十倍到幾十倍,負氧離子對人體非常有益,被譽為”空氣維生素”,具有鬆弛、催眠、祛臭和殺菌的特性,對神經衰弱和失眠症有顯著療效。對神經性皮炎,神經性頭痛有輔助治療作用。能消除疲勞,增強肺部換氣,提高肌體免疫能力,輔助治療老年人常見的肺氣腫、高血壓、氣喘等各種疾病,並具有延遲衰老的特殊功效。在此僅舉出二例為證:


       A、北京師範大學盧雲亭教授,應邀負責編制巴馬旅遊總體規劃,在來巴馬之前,盧教授患有皮膚紫癜病,在北京幾家大醫院治療未愈;1997年來巴馬編制旅遊總體規劃工作期間,前後不到一個月,未作任何治療,可是經多年治療末好的皮膚紫癜病就不治而愈,至今未復發。


       B、上海無線電廠退休工程師鄭國恒,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在上海醫治多年未能好轉,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中國老年報》登載巴馬長壽之鄉的信息,便隻身一人到巴馬鳳凰鄉,人生地不熟,駐進鳳凰鄉府,不到一個星期,讓他死去活來的哮喘病卻奇跡般地好轉,令鄭老激動不已,住了一個多月就回上海,誰知回到上悔不幾天,病又復發,他再次回到鳳凰又不治而愈,就這樣反反復復,鄭老幾年中前後四次往返于巴馬——上海。他深有感觸地説:“巴馬這地方太神奇了,如不親身經歷,就認為是神話故事,我真想在巴馬度此一生”。巴馬無處不山,山山有泉。全縣大部分人口日常飲用山泉水,有的飲用河水和儲蓄雨水,這些水質標準都較高,人們上山勞作,多飲用泉水,因為無污染,人喝生水也不拉不痛。巴馬民安礦泉水還具有殺菌消炎之特殊功效,如有碰傷出血,往水裏泡,傷口癒合快,也不發生感染染,對皮炎濕疹類也有消炎作用。森下敬一博士在巴馬採集水樣檢驗,發現這些水含硒、鍶、偏硅酸等微量元素比其他的四個世界長壽之鄉的水含量高,稱巴馬的泉水是長壽聖水。上述這些都是大自然恩賜給巴馬的長壽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之寶,是巴馬長壽老人多的因素之一。


       2、遺傳因素和晚生晚育


       縱觀巴馬有百歲老人的家庭,大都有家屬長壽史,有的連續二、三代都有9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不乏百歲姐妹,百歲兄弟之例子。甲篆鄉平安村巴盤屯108歲的黃媽鳳來老人,其父活到95歲,母親活到98歲才相繼去世。巴馬鎮已故壽星盧娣花三姐妹,老大盧娣花111歲去世,老三羅的妹(同母異父)97歲去世,老三盧的肖今年107歲,尚健在。因此説明遺傳基因是巴馬長壽現象的支持因素之一。

 
       巴馬的壯、瑤民族人多習慣晚婚晚育,壯族還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就是結婚後女方不到丈夫家長期居住,少則二、三年,多則七、八年,然後才定居丈夫家生活生子,同時還有夫妻分床睡覺,減少過多過頻的性生活,保持旺盛的生活情緒。


       3、後天因素對長壽的影響


      (1)終生體力勞動:巴馬長壽老人自小就從事農業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促使他們肌肉發達,關節靈活,能促進心冠狀脈血液循環,提高心力儲備,使血壓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減少,延緩衰老。巴馬90歲以上的老人中,極少發現有高血壓病,證明“生命在於運動”、“動則不衰”的養生原理的正確性。有的百歲老人還能從事輕微的體力勞動,他 (她)們的勞動此時已不是生活所迫,而是當作延續生命的需要。如弄勞屯的黃彩順老人,100歲還能穿針引線,穿梭織布,生活起居能完全自理。


       (2)飲食結構合理:據調查,巴馬長壽老人的飲食特點是:低脂肪、低動物蛋白、低鹽、低熱量和高維生素。一生以素食為主,間有少量葷食,主食大米和玉米,玉米經剝粒後磨成粉狀,煮成米糊,輔以青菜、豆類和薯類,提高營養互補作用。粥食易於消化和人體吸收,可潤腸通便,腸胃病少,森下敬一博士稱之為“粥食長壽鄉”,這是巴馬壽鄉與其他四個世界長壽鄉最大區別的個性特徵之—。


        巴馬長壽老人基本上都是用植物油煮菜,伴以少量的動物油。植物油主要是茶籽油和火麻仁汁,火麻屬桑科植物,春種秋收,籽粒與葫椒籽粒相似。用時將其舂碎,然後伴水擠出汁液點菜,火麻油是唯一能夠溶解于水的植物油,所含脂肪為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亞油酸、亞麻酸較一切植物油都高,味道清香可口,吃後有助於人體吸收和生理調節,能降低膽固醇,潤燥滑腸,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等,所以也有人稱為“長壽油”。


       巴馬長壽老人對飲食不主張暴食暴飲,飯吃十分飽,保持一定的饑餓感,保持旺盛的食欲。醫學專家分析發現,飯吃六七成飽的人幾乎不生胃病,這也就是巴馬長壽老人飲食上的0.618。一生中保持每餐吃飯七成飽的李先應老人就活了一百歲。

 
       據調查所知,巴馬長壽老人都是終生食用綠色食品,他們前半生都生活在化學肥料尚未普及使用的年代,其主糧大米、玉米、雜糧及蔬菜,全是施放農家肥生長的,不沾染化學成分。老人不喜歡吃味精,要求食品保持原汁原味,有50%的老人喜飲少量的自釀低度米酒,且多為晚餐才飲用,飲適量的酒,對消除疲勞,增強血液循環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性格樂觀開朗。巴馬90歲以的老人大多不識字,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受儒教、道教傳統思想影響,忠厚傳家,相信善惡有報,“人窮骨頭硬”、安於現實,思想單純,易於滿足現實,上山勞作,愛唱山歌,怡然自得。四代五代同堂的家庭,人人尊重老人,盡孝為先,老年人對生活沒有特殊的要求,知足常樂,我們所採訪調查的老人,個個都是性格開朗,開口就笑,鄰里和睦相親,極少動怒,俗話説:笑—笑,十年少,這種精神上的健康無疑也是長壽的因素之一。


       4、社會因素對健康長壽的影響


       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醫務人員的努力,巴馬消滅了天花、霍亂等烈性傳染病,控制和消滅廣瘧疾、麻風病,通過計劃免疫,人民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巴馬人平均壽命由解放前的35歲提高到現在的69.51歲。和小康社會要求平均年齡70歲僅差0.49歲,縣委、縣人民政府非常關心老齡工作,每年定期為百歲老人體檢,發現患有疾病及時給予治療,每月都能給百歲老人發放生活補貼費,逢年過節,縣領導給老人賀節、送慰問品,使長壽老人感受新社會的幸福,從而心情舒暢安度晚年。

       來自世界各地的長壽科學研究專家經長期調查後認為,除了遺傳基因、飲食習慣、生活態度等因素外,良好的外在環境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眾多的重要原因。這裡集中了世界其他長壽地區所有的長壽因素。 巴馬陽光充足,溫度適宜,年平均日照時間長達1531小時,並且陽光中80%是被稱為“生命之光”的遠紅外線。這裡空氣清新,巴馬盤陽河沿岸及石山溪谷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萬個/立方米,有名的長壽村巴盤屯則高達4.5萬個/立方米,高出工業城市和平原地區十倍到幾十倍。


       另外,長壽者的生活用水取自河川,這些水具有無污染性、弱鹼性、高溶解性、高滲透性、負電性、營養性等6大特徵。


       巴馬還是一個天然的大磁場地區。研究表明,高磁場可以屏蔽陽光中的有害射線;長壽村的水受到磁力線的切割變成小分子團的六環水,也就是對人體有益的天然鹼性離子水。同時,一定的磁場強度能改善人體的血液循環,調節人體的離子平衡和陰陽平衡。


       喜歡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這也是巴馬壽星多的重要因素。4月14日早上,記者來到甲篆鄉百馬村坡納屯壽星黃布鐵家裏採訪。老人已經104歲了,但每天不是去摘豬菜,就是下地幹活,還做家務。他每天吃兩頓,每餐吃兩碗飯。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聾、眼不花,一頭黑髮。他常説:“每天不出去活動一下,吃飯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覺。”要不是親眼看到他麻利地摘豬菜,我們真不敢相信他的話。


       巴馬人長壽還和飲食有關。他們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國際自然醫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對巴馬進行調查後認為,不飽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攝入正是巴馬人長壽的關鍵所在。


       除了以上幾點,樂觀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平安村平寒屯,我們遇到106歲的黃媽能時,她還背著小孫子。黃媽能耳聰目明,一邊説話一邊發出爽朗的笑聲。她告訴我們,她現在五代同堂,還能記起年輕時唱的山歌。
 

       江蘇無錫的74歲退休老人林步遠半個月前來到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鄉坡月村,並住了下來。他打算再住四五個月再回家。 林步遠只是寄居巴馬的養生人中的一位。跟他一起從無錫到這裡的夥伴有20人左右,而來自全國各地到坡月村的養生人有100多人。他們大多是在該村長期租房,每年住上3到6個月不等,人們形象地稱他們為“候人”。


       林步遠是第一次到巴馬坡月做“候人”,沒想到一來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談起現在的休閒生活,林步遠説:“每天早上起來,到山邊打打拳,然後到處走走,串串門,逍遙自在。” 據悉,接待“候人”現在在巴馬已經成為一個産業,甲篆鄉有專門供“候人”居住的房子、食堂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當然,“候人”也可以選擇只租房子,生活用品自帶,洗衣、做飯自己動手的方式。


      廣東東莞市66歲的退休老人李老今年4月到現在一直寄居在坡月村,他還準備住到春節前再回家。他説:“這裡的山、空氣、水真是好”
  

       旅遊提示 -----


       交通:縣城位於國道323線和省道322線的交匯處,距南昆鐵路70公里。可從田陽、田東、大化三條線路通往首府南寧。

 
       特産:巴馬香豬、火麻、紅粳米、珍珠黃玉米、茶籽油、板栗、黑麻山羊、蛤蚧、油魚、芭蕉芋粉絲等是典型代表。

熱詞:

  • 長壽之鄉
  • 巴馬
  • 長壽村
  • 長壽秘密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