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改版 >

長壽故事:記廣西昭平縣百歲老人覃秀清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8日 14: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西頻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圖片一)昭平100歲老人覃秀清近照。


(圖片二)長壽老人講述養生之道。

     傳説古時候,靜州(昭平)是一個山嶺重疊、地勢險要、民族糾紛頻繁的險惡之地。隋文帝時期,雖然平定了判亂,但是由於多年的戰爭創傷,民族之間的隔閡更加深化了。大業二年(666年)隋皇朝便廢靜州,改稱龍平縣。當時的人們都認為“龍”是吉祥的萬能的動物,皇帝是龍的化身,是天之驕子,故稱為天子。改稱龍平,就是顯示皇帝代表天意平定這裡的叛亂,鎮壓靜州少數民族反抗的意思。儘管後面又改名為昭平,但“龍平”這個詞一直存在,只不過現在變成了一個村的名稱。因為那裏的地勢活像一條巨龍,所以沿用“龍平”美稱。那就是廣西賀州市昭平縣昭平鎮龍坪村。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生活的地方賦與美好的想象,龍坪村的人們也不例外。能冠以象徵著人世間吉祥萬能的“龍”之名,那該是多麼大的福分呀。而若能在這片令龍都為之著迷的土地活上一百年,那又該是多麼值得艷羨的事情。


    坎坷的人生之旅


    我一直很好奇,一個生活了將近一個世紀的老人家,經歷過三個朝代的更替,目睹了一個個大時代的風雲變幻,見證了那麼多日出日落,花開花謝,她生命中該譜寫過多少傳奇?


    剛走近那棟兩層的樓房,不用打聽,我馬上看到了我要找的那位老壽星。她剛好坐在大門旁邊的北京椅上,正用一把大葵扇悠哉悠哉地扇著。她的身材瘦小,臉上儘管佈滿皺紋,依然可以看到年輕時的清秀。一雙眼睛大而有神。雖然歲月染白了她的頭髮,但稀疏班白的頭髮中還透著縷縷青絲。她的神態安然,見到陌生的我一點也不吃驚。我反而吃驚了。我為她超俗淡定的氣質所折服。説明來意後,眼明耳聰的她十分配合,一一向我娓娓道來。


    覃奶奶閨名覃秀清,這個名字伴隨她老人家走過了將近一百年。她的娘家在昭平鎮江口村嶺腳小組。有兩個哥哥和四個姐姐,她是最小的一個孩子。當時家裏很窮,她媽媽生下她之後,根本沒有奶水。只好喂她吃粥水。由於營養不夠,她長得特別的矮小。所穿的衣服全都是撿姐姐的舊衣服。七歲時,本應上學,可家裏連吃都吃不飽,哪有能力送她讀書?於是,她只好去放牛。稍大些,就幫家裏做家務。十一、二歲時就幫家裏種田。農閒時期,就去挖野菜,吃得最多的就是山馬蹄。18歲時嫁給了昭平鎮龍坪村的陸美朝。婚後,她勤勤懇懇,上孝敬公婆,下照顧丈夫孩子。她總共生養了五個孩子,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解放前的國民黨時期,她的丈夫為了逃避徵兵,好幾年躲在外面。家裏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她一個人做。在萬惡的舊社會,儘管她像個陀螺不停的在地裏轉,她還是無法撫養五個孩子。有一次,她到鄰居家借米,鄰居非但不借,還惡語傷人,嘲笑她沒有能力還米。家裏揭不開鍋,孩子怎麼辦?她沒有法子,只好含淚將其中的一個兒子過繼給別人。如今講起往事,覃奶奶依然老淚縱橫。


    “屋漏偏逢連夜雨”,丈夫逃了幾年兵回家後,又因饑餓,全身水腫,撒手而去,留下幾個未成年的孩子。這樣一個沉重的打擊對她而言,不亞於九級地震!當時,公婆已不跟她住。家裏的所有的事都只能她一個人擔當。面對不幸,面對困難,瘦小的她沒有退縮,沒有屈服。她用頑強的毅力奏響了生命的最強音!用瘦弱的雙手為陸家擎起了一片藍天!


    為了補貼家用,農閒之時,她就到碼頭去當挑腳。挑腳,一般都是年輕力壯的男子。而她,一個瘦弱的女子,怎能挑得動?剛開始,碼頭老闆不相信她能挑擔,擔心她出事。在她的一再哀求下,碼頭老闆終於同意了。第一次挑腳的苦與痛,如今還深深地烙在她的心裏。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北風呼呼地吹。天麻麻亮亮她就起床了,匆匆生火煮了一大碗野菜湯,吃完後就急急忙忙奔向碼頭。在老闆那裏領了貨物後,她就開始了艱辛的挑腳生涯。當時挑腳是從碼頭出發,最後挑到文竹的上泗丹竹。全程路途遙遠,長達幾十公里,途中山高林密,道路崎嶇,毒蛇猛獸經常出沒。如果天氣不好,還會遭受雷電襲擊。但為了那幾文錢,她咬咬牙還是上路了。她的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扁擔兩頭的繩子上挂著沉甸甸的貨物。剛開始走的時候,她還健步如飛。走了二十多分鐘後,她的腳步逐漸慢了下來。心跳加快,氣喘噓噓。儘管是大冷天,她的頭上已經冒汗。她不得不停下來歇一歇。本來她從小就勞動,也鍛鍊出了不少體力。但這些貨物實在太重了,大大超過她的極限。為了生活,她不得不向她的極限挑戰。走一走停一停,她硬是將貨物挑到了山腳下。她把貨物放下,向高山望去,不禁吸了一口冷氣。山是那麼的高,那麼的陡,幾乎看不到明顯的山路。同行的挑腳早已不見蹤影,真害怕會迷路呀。呼呼的北風一陣陣吹過,她感覺臉上像刀割一樣疼。身上的衣服不知什麼時候濕了又幹了。此時肚子早已餓得呱呱叫。但一想到家裏的孩子,她就平添了無窮的力量。她昂起頭,重新挑起了貨物。登山的時候,她把一條胳臂搭在扁擔上,另一條胳臂隨著步子有節奏地一甩一甩,使身體保持平衡。這個方法是好心的老挑腳告訴她的。她沿著模糊的山路,緩慢地走著。每走七八步,就轉過身子,反方向斜行,然後再走七八步,再轉過來。每轉一次身,扁擔換一次肩。如此循環,才能曲折向上登。不知過了多久,不知摔過多少跤,她跌跌撞撞終於把貨物挑到了目的地。晚上回到家,她的全身酸痛,尤其是肩膀腫得老高老高,一碰就痛得齜牙咧嘴。休息了兩天,堅強的她再次去挑腳。從此,挑腳成為習慣,她也不再痛。因為她已百煉成鋼,擁有了鋼鐵般的意志。


    正是有著鋼鐵般的意志,才使得她在困難面前越戰越勇。文革時期,老實善良的她被造反派誣陷為“地主女兒”,要拉她去批鬥。面對強勢,她沒有低頭。她義正詞嚴,斥責“莫須有”的罪名。她説:“如果你們拿得出證據,一槍斃了我。如果沒有證據,休想動我一根汗毛!”造反派們被她的正氣鎮住,灰溜溜地走了。


    四世同堂的幸福家庭


    覃奶奶現在跟大孫子一塊住。她總共有兩個孫子,六個曾孫。其中五個曾孫女,一個曾孫子。四個已經成年,在廣東打工。還有兩個讀書。


    覃奶奶享受著天倫之樂,現在最高興的事情就是盼著兒女、孫子、曾孫來看她。每次他們來,她都樂得合不攏嘴。兒孫們對她的孝順是覃奶奶最為自豪的事情,鄰里鄉親也都有耳聞。奶奶説到孫媳婦時,不停的絮叨著孫媳婦的孝順:“孫媳婦對我很好,我想吃什麼她就給我買什麼。我特別喜歡吃雞肝豬肝,每次家裏殺雞,她總是記得留雞肝給我。或者到街上買豬肝回來煮粥給我吃。”


    我們都知道婆媳關係很難處,如何處理好婆媳關係一直是家庭的一大難題。,更何況是隔了兩代的孫媳婦。而她的孫媳婦卻告訴我們,她和覃奶奶相處得很好,一直都平安無事,從來沒有紅過臉或者鬧點小矛盾。當孫媳婦和孫子吵架的時候,覃奶奶從不會偏袒任何一方,誰有理就站在那邊幫助調解。覃奶奶的平易近人使得婆孫媳兩人的相處沒有一點壓力,正是因為全家人的互相理解與體諒,才營造了現在融洽和諧的家庭。


    長壽老人的養生之道


    望著覃奶奶神采奕奕、精神煥發的面容,我渴望挖掘出能活到一百歲的秘訣,難道是覃奶奶的生活習慣有別於常人,使她得享遐齡麼?


    覃奶奶講,她冬天的早上一般在8點左右起床,夏天6點半左右便早早起來。每天堅持午睡一個小時,晚上一般在8點半左右就寢。這種生活方式與現代人們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可以説是完全不同的。覃奶奶每日的娛樂活動非常簡單,除了簡單的勞動(如喂雞)外,就走到小巷和鄰居們拉家常,散散步,活動下四肢,聊聊天,舒心一下。


     飲食習慣上覃奶奶沒有任何特別,和尋常百姓人家沒有兩樣,都是有什麼吃什麼。因為自己家有地,吃的東西全是自家田裏生産的,這種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也許是她長壽的原因之一吧。她從不挑食,只是偏愛雞肝豬肝。她每天的進餐時間都非常有規律,早餐主要是粥,中餐和晚餐都比較正常,和孫子、曾孫們一起食用,菜譜上以青菜居多,清淡為主,瓜類等。有時也吃些肉類。


       平和的心態是朝朝夕夕的積累下養成的,各种經歷的層層積累使人們以後有淡然的心境去接受各種人是人非,週而复始的生活讓人們在點點滴滴中感動和滿足,生活的規律化已經讓人遠離競爭與壓力,簡單的勞作陶冶人的心智。覃奶奶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才平靜的看待人世間的變遷。她一輩子的性格都很溫和,不和別人刻意爭執,鄰里關係和睦,深受傳統禮教影響,對長輩孝順,對小輩們寬容和愛護。覃奶奶説:“我現在很幸福,過去的痛苦的事已經忘記得差不多。對於目前日子很知足。”除了個人的修養造詣造就平和的心態外,現在正處於和平的年代,社會安定,經濟飛速發展,兒孫們工作順心、家庭幸福。和諧的家庭讓覃奶奶沒有憂愁,心滿意足。


    離開覃奶奶家,我仿佛告別了一個世紀的滄桑,走出歲月的一個個輪迴。我拾起內心的無限感慨,極目四望。生機勃勃的水稻濃綠中泛著淡黃,微風吹過,帶來稻穀的陣陣清香,傳遞著即將豐收的喜悅。遠處的山峰遙望著這個寂靜的小村莊,安寧地傾聽著平淡而又幸福的故事,一個又一個,連綿不斷……( 作者:何 源 )

 

熱詞:

  • 長壽故事
  • 廣西
  • 昭平縣
  • 百歲老人
  • 覃秀清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