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美、日、俄如何在災後進行心理援助

CCTV.com  2008年06月19日 14:2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開導受災者 傾聽放第一位

    家園毀於一旦,親人生離死別,突發性災難在帶來身體創傷的同時,還會對人們心理造成傷害。對於受災民眾來説,心理救助和營救生命同等重要。

    在日本,心理救援人員一般將地震後3周左右看作心理醫護的重要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符合我們常説的“痛定思痛”,即人們從震驚、呆滯和身體傷痛中平復過來,心理危機開始出現。尤其是孤兒、重傷者以及失去孩子的高齡父母,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日本東京大學參與過心理救援的惠子説:“在日本,剛開始是禁止心理救助人員以鼓勵來開導受災者的。因為災難過去一段時間後,受災者已經在努力面對現實了,如果一再鼓勵,會讓他們産生心理疲勞感和抵觸情緒。”惠子錶示,這時要求把傾聽放在第一位。受災者通過訴説自己的感受、與他人交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恐懼感與孤獨感,釋放心理壓力。但心理救助者不會強迫受災者説話。他們會親切地呼喚受災者的名字,因為叫他們的名字能給受災者安全感、讓他意識到自己被關心;然後可以説一些與災難無關的話,例如“你看上去氣色還行”“今天天氣不錯”“這雨下得真大”等;如果患者沉默不語,救助者就陪著他們坐一會兒。第二天,同樣時間,同樣的人再去,同樣坐一會兒。這樣,隨著受災者的狀態,慢慢增加交流時間,但要禁止發展成醫生的説教。

    而在美國,最近規模較大的一次心理援助發生在2005年的颶風後。那次,美國衛生與民政服務部組織了110名專業人員為民眾提供全天候的諮詢。他們將心理救助分為成人和兒童兩部分:對於成人,最重要的方法是與他們交談,聽他們痛哭;對於兒童,許多人出現了無助、焦慮、對周圍的事情淡漠、不願意上學、失去某些記憶的問題。對此,紐約心理學專家伽弗尼帶領的救助人員採用讀書、畫畫、兒歌這些孩子們喜愛和熟悉的活動進行治療。如一位救助人員讓孩子們根據圖片,畫出直升機援救的場面,這種方法能幫助他們消除災難場面所留下的“無助”的精神創傷。“死亡是災難過後,困擾孩子們的一大問題。”伽弗尼説,許多失去親人的孩子會不斷地詢問親人為什麼不回家。此時,救助者不會隱瞞真相,而是努力讓孩子明白死亡,並鼓勵他們提問。

    日本為孤兒建“療傷屋”

    “我要爸爸,媽媽!”日本阪神大地震後,上百名孩子在看護中心發出這樣的呼喊。失去雙親的孤兒無疑是災難中受到傷害最深的人,災後對他們的救助也是一項需要長期進行的工作。

    日本“長足育英會”是一個專門負責孤兒安置的全國性慈善團體,他們會對孤兒進行看護養育,並與“彩虹之家”心理救助組織相互合作。阪神大地震後,有573個孩子成為孤兒,心理受到極大創傷,為此,日本專門為他們建立了一座“療傷屋”。在這裡,有任他們發泄悲傷的“火山房”,孩子們可以任意摔打物品;有“回憶房”,孩子們可以大聲哭泣,和去世的父母説悄悄話。今年當上幼兒園老師的松金洋子是當年的一名孤兒,剛剛被救出來時,她又哭又鬧,還多次企圖自殺,後來一對大學老師領養了她,並定期帶她到救助中心進行心理治療,這種治療一直堅持了10年。如今洋子已經讀完大學,並且成為一名健康快樂的老師。

    對於孤兒的安置,俄羅斯是由社會福利部門負責的。福利機構會對孤兒進行統一登記,併為他們找一個寄養家庭,由這個家庭來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政府每月提供生活費用,直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為止。同時每個城市都有孤兒養育中心,有志願者進行一對一的幫助。一直培養到孩子成年,可以自食其力為止。

責編:韓文燕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