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災後心理干預負責人表示,災後心理干預將實行長期“一對一”團隊方式
本報訊 (記者魏銘言)“心理救援並非‘群眾運動’,一些熱心人士在災區開展的零散的、短暫的, 一對一的傾訴或傾聽,稍有不慎,反而會對他想幫助的人帶來更多的心理隱患。”昨日,在四川省衛生廳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主任孫學禮教授稱。
四川省衛生廳希望,通過媒體向公眾闡釋災後心理干預工作的規範和規劃,孫學禮是此項工作的負責人。
“有些心理治療‘走馬觀花’”
“5 12”大地震發生後,來自全國的多支心理救援隊趕赴災區,開展心理危機干預。他們中,有專業的心理治療醫生、心理學者,也有期望幫助他人的志願者。
但是,孫學禮發現,很多赴災區的心理救援隊僅憑一腔熱情,對災民或傷員的心理危機干預,僅僅是走馬觀花,或挨個帳篷的尋訪談話,“這樣的短期行為,如果用之不慎,很可能起到反作用,加重災民的心理創傷。”
心理醫療需團隊進行
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和磨合,來自不同地方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者達成了初步的共識。由衛生部統籌協調,四川省衛生廳于5月28日發出通知,要求川內各地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根據本地災情和群眾心理受援的需求,儘快組建由專業精神科醫生為主,精神科護士、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者和掌握初級心理危機干預技能的志願者為輔的心理危機干預團隊。
今後一段時間,災區居民的心理援助和危機干預工作,首先需以一個團隊的形式,在人群中開展。
心理治療先針對群體
孫學禮強調,心理危機干預必須首先在群體中開展,將干預的對象分為傷員群體、未成年學生群體、失去家園的災民群體、救援人員群體和其他間接遭遇地震的群體,比如救災志願者、報道災難的記者,分人群開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干預和心理援助。
創傷嚴重者需治10年
災後急性反應和創傷後應急反應大概會持續3年。孫學禮説,一些心理受創傷嚴重的人,往往還需要5-10年的心理救助。
■ 相關新聞
8心理專家組團入川
本報訊 (記者廖愛玲)昨日,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教育學會、中國醫師協會發起的“1+1青少年災後心理援助聯合公益行動”第一支專業志願者團隊入川。應都江堰教育局等機構邀請,8名心理學專家將對都江堰的3594名高三學生及329名老師展開心理援助。
首批8名專業志願者分為三類心理專家:矯正和治療類的臨床醫師、教育類的心理教師和心理諮詢師,心理康復類的勵志人士。他們會以團體諮詢的方式展開心理援助。
責編:韓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