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赴災區的一些心理干預工作者,採取了許多專業的方法,幫助倖存者特別是中小學生舒緩情緒。比如有的是拿出一張張白紙讓孩子們隨意撕,於是孩子們手中的紙都有了不同的缺損,再讓孩子們把手中的紙疊成紙飛機,把它們拋向高空,然後告訴他們,殘缺的紙飛機也可以高飛。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救助工作者會有許多專業的方法。下面是其中幾點需要注意的方面:
(1)不要説善意的謊言,不要當面宣佈他們為“孤兒”
“年齡越小,受到心理創傷的影響就越大。”北京大學醫院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方新教授説,“一些人小時候受了創傷,症狀可能到了成年才會表現出來,由於時間相隔太久,人們也許根本意識不到,但這些症狀都是童年時期經歷災難後所留心理創傷的反應。”面對受災的兒童一定不能説“別哭”之類的話,要鼓勵他們把悲傷情緒表達出來。也不要説善意的謊言,尤其對那些失去父母的小孩,不能説“你爸爸媽媽沒有死,而是去了很遠的地方”,正確的説法應該是如實告訴他們:“爸爸媽媽不會回來了,但別擔心,我們會幫助你的。”最忌諱的做法是給他們貼標簽,當面宣佈他們為“孤兒”,如果一定要叫,也應該是“那個穿黃衣服的小女孩”這類比較中性的稱呼。
(2)迫切需要援助的人有三類,包括救援者自身
心理學家把迫切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分為三類:遇難者家屬;旁觀者(包括倖存者、目擊者);外圍人群(包括救援人員、官員、記者,以及通過媒體間接體驗到災難衝擊的一類人)。目前,大批醫務工作者、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志願者等已經奔赴四川省的十余個縣市,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心理學教授、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左月燃教授説,“他們在災區直接感受了災情,視覺上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再加上睡眠不足、食宿條件差等原因的影響,他們同樣會感覺到生命的脆弱、無助等負面情緒,所以也應受到及時的心理疏導。”左月燃教授説,首先要讓他們維持心情的平靜,只有在冷靜的狀態下,才能清醒地體會到在別人和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才能提供最有效率的救助;其次,不能過勞,24小時連續工作的結果將埋下心理隱患,一定要每天保證幾小時的睡眠,給心靈提供修復的空間;救助者也會有悲傷情緒,不要壓抑,一定要把這種情緒表達出來;要鼓勵他們多看自己以及其他人員的貢獻,少看失誤等負面信息。
(3)心理危機干預者自我心理必須健康
雖然心理危機干預在我國尚屬起步階段,專業人才比較缺乏,但災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者必須是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等。做心理危機干預的人,至少具備以下條件:接受過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訓練、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面對真實的災難場景、血腥環境)、自我心理必須健康(沒有類似的心理創傷經驗)。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