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打撈"南海Ⅰ號" 四大"獨門"武器大起底

 

CCTV.com  2008年05月12日 10:2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揚子晚報網  
[內容速覽]  本報是最早到小洲基地碼頭探訪沉箱的製作過程的媒體,見證了沉箱由小長大的整個過程,同時也是率先報道沉箱的製作過程的媒體。沉箱起吊前,工作人員會再次將下沉箱與上沉箱焊割,上沉箱將裹著“南海Ⅰ號”由“華天龍”號吊出水,下沉箱則將留在海底。

  廣州打撈局用浮吊將沉井吊放到拖船上

  

  施工人員對沉井裝船做準備工作

  本報是最早到小洲基地碼頭探訪沉箱的製作過程的媒體,見證了沉箱由小長大的整個過程,同時也是率先報道沉箱的製作過程的媒體。

  即將啟程前往打撈現場的沉箱就像是裝載“南海Ⅰ號”的超大“集裝箱”。在“南海Ⅰ號”最後一次探摸結束後,由於對“南海Ⅰ號”最後測量的數據比之前測量的數據長出七米,所以廣州打撈局不得不對原來沉箱的設計進行重新修改,保證整體打撈“南海Ⅰ號”的質量,所以整個打撈計劃不得不向後順延半月。

  今年春節過後,廣州打撈局便對“沉箱”進行“備料”。4月初沉箱開始正式進入施工階段。據現場工程人員介紹,沉箱建成後總重量將超過一千噸,其主要由上沉箱和下沉箱兩部分組成。沉箱起吊前,工作人員會再次將下沉箱與上沉箱焊割,上沉箱將裹著“南海Ⅰ號”由“華天龍”號吊出水,下沉箱則將留在海底。

  武器二:華天龍

  絕招:巨臂一提力可拔山

  隨著沉箱同時進場的將是同樣備受矚目的“亞洲第一吊”華天龍打撈作業船。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副總工程師吳建成稱,“華天龍”可以同時容納300人在上面生活,並且保證這300人在2個月當中不用補給。“華天龍”交付使用後能否産生巨大效益也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局長陳北先表示,“華天龍”大概5年能收回投資。吳建成告訴記者,“華天龍”在目前世界全回轉起重船中,4000噸的起重能力大約排在世界第六;而排在世界第一的意大利的起重船,是用兩台吊機進行起重,其每台吊機可吊起重量為6000噸。

  世界首創 避免起吊搖晃

  在“華天龍”上,號稱亞洲第一吊的核心部分——全回轉吊機,其109米長的臂架高聳入雲。吳建成是建造“華天龍”項目打撈局派出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參與和主導了“華天龍”最初的設計和規劃,對“華天龍”有著對自己孩子般的感情。他告訴記者,“華天龍”核心部分的全回轉吊機,在世界上首次採用了將兩種傳統回轉吊機結構相結合的模式,保證了“華天龍”能穩穩噹噹地吊起4000多噸的重物進行360度回轉,也正是這一核心技術,使得將來在打撈“南海Ⅰ號”時,能夠保證裝載“南海Ⅰ號”的沉箱在起吊過程中保持穩定避免搖晃,最大限度地避免裏面文物出現損失。

  吳建成告訴記者,一般的船隻在海上作業,如果遇上5級風和較大海浪就需要停止作業以保安全。而“華天龍”在7級風、2.5米浪高的環境下可照常作業。在放下吊臂後,在11級颱風下,仍能保證航行安全。

  武器三:氣囊

  絕招:以柔克剛牽引“入宮”

  打撈起“南海Ⅰ號”後,目前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已確定採用拖沉箱“進宮”方式,將氣囊作為“進宮”的軌道。因為使用氣囊作為軌道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對包裹在沉箱中的“南海Ⅰ號”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而且氣囊要比鋼軌柔軟得多,相對穩定,這樣就避免了對沉箱中南海Ⅰ號的損傷。

  方向可變還能循環用

  專家告訴記者,在起吊“南海Ⅰ號”時,首先將採用氣囊進行助浮,助浮氣囊直徑將超過1.5米。施工人員將未充氣的氣囊分別均勻地安裝在沉箱的四週。在“南海Ⅰ號”沉箱準備起吊時,施工人員再將氣囊充足氣,助浮氣囊將産生巨大的浮力,伴隨著華天龍的起吊一起將沉箱移到下潛入水的半潛駁船上。

  氣囊怎樣才能將重達3500多噸的巨大沉箱移近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呢?“氣囊比較靈活,可以通過充氣、放氣隨時改變沉箱的運動方向。使用氣囊技術相對鋪設鐵軌也要經濟,很多工程人員將沉箱平移到事先用20多根氣囊按順序鋪設的‘軌道’上,在拉的過程中,後面的氣囊拿到前面去,循環使用。然後再使用牽引技術將沉箱慢慢拉進宮中”,有關專家向記者解釋道。

  武器四:水晶宮

  絕招:長存于水百年防腐

  為解決“南海1號”沉船出水後的收藏、保護、研究和展覽的場地需要,文物部門作出了“總體打撈、就地保護”的原則,選擇陽江市海陵島十里銀灘建造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目前該館已進入封頂階段,在6月底7月初“南海Ⅰ號”打撈出水之後,將立即入館保存。今後,將對“南海Ⅰ號”進行文物考古表演。

  “廣東絲綢之路博物館”在2005年12月28日動工,在海邊施工,海邊空氣含鹽量高,腐蝕性強,一般的混凝土難以抵禦海風的侵蝕,加上沿海每年的颱風,為了建造百年工程,博物館主體工程改用耐久性混凝土結構,而外觀則採用清水混凝土工藝,這在國內外還是新的嘗試,籌建辦組織了國內著名的建築專家,開展了技術攻關,經過2個多月的研究,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關。據施工總監理王忠介紹,按照目前博物館建設的質量,該館建築物可抵禦廣東沿海任何一次強烈的颱風和海嘯,從而保護位於水晶宮內的“南海Ⅰ號”沉船。

責編:金文建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