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G20倫敦峰會在其會後發表的公報中承諾對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內的國際金融機構進行改革並增大新興市場國家在其中的發言權。中國400億美元的出資承諾則被認為有助於提升它在該機構中的地位。
在IMF5000億美元的增資計劃中,歐盟和日本各出資1000億美元。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出資額度與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相符,將有助於增加它在國際金融機構和世界經濟秩序中的話語權。
“中國已經具備一定的向國際金融機構提供支持的條件。本次向IMF的注資是中國對世界經濟作出的新貢獻,展示了自身的影響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晉平告訴記者。
專家認為,中國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地位正在從出資份額的提高和機構內部的制度改革等兩個層面上“受益”。
長期以來,一些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規則制定中佔據壟斷地位,而發展中國家卻游離于決策圈之外。以IMF為例,按照規定,重大事項需有85%以上的投票權決定,而美國一家的投票權就超過17%,高於規定的15%否決票,這意味著美國掌控著唯一一個否決權。
2006年9月18日,IMF的184個成員國投票通過了增加中國、韓國、墨西哥和土耳其出資份額的決議,從而使這4個國家在該組織中擁有更多投票權。
2008年4月,IMF理事會投票批准了關於份額和投票的表決方案,適當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中國的出資份額提高到3.997%,相應的投票權份額則從3.72%提高到3.807%。
“目前,中國在世界金融機構中的話語權和份額還比較少,甚至與其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不相匹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認為,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以及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推進,中國的聲音會逐漸放大。
在G20會議前夕,包括中國在內的“金磚四國”發出響亮的聲音,提出改革和完善國際金融機構、穩定國際金融體系和反對保護主義等問題。4國發表聯合公報,要求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
“世界經濟格局日新月異,而現今國際主要金融機構仍然沿用陳舊的制度和結構,沒能及時反應這種變化,”趙晉平認為,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機構決策中地位的上升將是一個長遠趨勢。
英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洛克 布朗在會前接受採訪時就曾明確表示,改革國際金融體系需要從改革國際金融機構開始,而改革IMF首先要增加中國的發言權。
這些呼聲得到了相應的回應。本屆峰會公報明確指出將對國際金融機構的首腦和高級領導進行公開、透明的選派;改革國際金融機構的授權、規模和內部結構;同時要求IMF在2011年1月之前完成下一次配額審查。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專家張斌表示,公報中提出改革IMF和世界銀行的份額、話語權和內部治理的時間表,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地位、話語權和責任與一國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關係,我們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應當分擔多大的權責,還需要考慮實際國情。”趙晉平説。
這位專家強調,中國未來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多邊或者區域性對話機制,另一方面還要從加強國際合作的角度提出積極的建議和主張,從而多方面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分享權力和分擔責任需要在改革和研究的基礎上逐步推進,不能一蹴而就。”他説。
責編:張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