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路易•艾黎——“工合運動”的創始者

CCTV.com  2008年11月14日 09:4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復興展館》  

1938年,周恩來在武昌和路易艾黎(左一)、史沬特萊(中)等國際友人的合影。

  路易•艾黎,1879年生於新西蘭南島斯普林菲爾德鎮,1927年來到中國。30年代,他加入上海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不顧個人安危,支持中國共産黨的地下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和斯諾夫婦等中外友人發起“工合”運動,克服重重困難,組織各種工業合作社,有力地支援了抗戰。40年代,他和喬治•何克一道,創辦山丹培黎工藝學校,努力探索、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半工半讀、手腦並用的新型教育,為中國培育技術人才。

  曆盡艱辛的“工合”


路易艾黎創辦的工合運動的標誌。

  1927年4月,路易•艾黎到達上海。抗戰爆發後,路易•艾黎與斯諾等人多次交談,就如何促進中國後方工業生産,支援抗戰的問題交換意見。在一次交談中,斯諾夫人突然説:“你看,路易,中國當前需要到處都有工業,要廣泛的發展工業,就得搞一個運動,你現在所做的工作,使上海成為日本能進一步剝削的好地方,你説你喜歡中國,那你就應該丟掉這個工作,出來做些當前有用的事,中國人生來是會合作的。”斯諾表示同意,並談了更多的可能性。於是,艾黎拿出早以寫好的許多有關內地發展工業的材料,連夜打好了一份“關於中國生産問題的調查和建立工業合作社以解決一些問題的總戰略”的小冊子。斯諾把這個小冊子送給上海各界人士傳閱,立刻引起了人們的興趣。1938年4月,上海第一個工業合作社促進委員會成立了。艾黎幫他們制定了徽章。在從自己的辦公處穿過馬路,去制定徽章的途中,想出了一個簡單的名字“工合”——英文直譯是“一起工作”,以次來代表他所發起的工業運動和合作社。

  從1938年“工合”組建成立,到1944年“工合”運動總體上走向衰落,艾黎整整艱辛工作和奔波了6年。他時常要去重慶的“工合”總部,應付各種繁雜的事務,要定期向香港的“工合”國際委員會彙報工作,還要到所有地區的“工合”辦事處去視察工作。幾乎當時整個非敵佔區,都留下了艾黎的足跡。哪有合作社,哪就有艾黎的身影。他每到一處都深入下去,參加具體的實際工作,都與老百姓打成一片。他一口流利的中文,使他更自然地與中國的人民融為一體。他的名字“艾黎”在人們的心目中,以成了“工合”的同義語。

  1939年5月,艾黎終於在一次對福建、浙江、安徽的視察之後病倒了,傷寒和瘧疾使他整整臥病2個月。正在這時,重病中的艾黎收到了一份國民黨財政部長孔祥熙從重慶發來的命令,要他停止組織合作社的工作。艾黎知道,合作社辦得太成功了,因此招來了麻煩。艾黎堅決拒絕執行這一命令,他向孔祥熙復電表示:“儘管你要求停止組織合作社,我們必須有某些新的社代替老社。”不僅如此,艾黎還同時向這位財政部長提出了增加撥款的要求。

  “工合”運動的不斷發展,使“工合”組織實際上成為當時國內很大的群眾組織,而合作社的輔導員又大多是愛國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工合”對共産黨區域的生産的幫助,使國民黨當局深感不安。國民黨當局不斷加大對“工合”控制和破壞,並直接對“工合”合作社的社員下手。艾黎不僅要應付來自上面的種種壓力,與有關當局週旋,還得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使一些被當作赤色分子抓起來的技術員和合作社社員獲釋。

  艾黎一直堅持“工合”組織的獨立自主性,盡一切努力不使“工合”運動成為一種政治玩物,成為達官貴人們的生財之路。1941年以後,由於“工合”運動的大量宣傳、介紹,國外的捐款大量增加。1942年5月,孔祥熙派使者到美國,企圖把“工合”的全部資金納入政府的渠道。但由於艾黎等人的反對,他的計劃未能實現,所有的捐款仍然全部由“工合”國際委員會接受和支配。這可惹惱了國民黨的顯要們,他們不擇手段地散佈謠言,詆毀艾黎。1942年9月,艾黎接到重慶發來的電令:“行政院決定終止你‘中國工業合作社’技術專家的職務。”接著又許諾説,將給他補償。顯然,在各種手段用盡的情況下,他們開始趕艾黎走了,讓艾黎離開“工合”。

  艾黎並沒有放棄他的思想,離開他的事業。他依然以“工合”國際委員會實地工作秘書的身份,不辭辛勞地繼續工作著。

  為黎明而培訓

  “工合”運動開展起來以後,各地急需各類技術人員,急需有能力有經驗的負責人。於是,“工合”決定舉辦訓練班,為合作社培養技術員和指導員。艾黎把這種培訓班叫做“工合”培黎學校,培黎是為紀念一位美國人約瑟夫•貝利——一個獻身中國教育,提倡獨立思考、進行創造性勞動的老人。同時,培黎還有“為黎明培訓”的意思。

  第一所培黎學校,是1940年在江西贛縣創辦的。學校的建立,為這一地區的合作社輸送了一批技術骨幹。此後,艾黎開始在全國各地試辦培黎學校。學校是為普通的合作社徒工或逃難的工農子弟而設的。培訓主要圍繞著生産部門進行。每天有半天時間用於生産學習,教學生如何利用和開發當地可以利用的資源。另半天上課,講理論。整個學制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整體,至少要生産出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物品。

  在山丹培黎學校,學生們在沒有技術員的條件下,自己動手,在實踐中摸索。艾黎同他們一起研究,共同解決技術難題,然後編成講義,油印出來發給大家。同時,艾黎不斷根據學校的發展,增加實踐項目,使學生們學到更多的實踐經驗。

  培黎學校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

  路易•艾黎在華60年,始終與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同中國的革命前輩建立了真摯的友誼,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中國人民的事業。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