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鄭律成——譜寫抗戰軍歌

CCTV.com  2008年11月14日 09:3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復興展館》  

  1988 年,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將《八路軍進行曲》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並將它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這首威武雄壯、高亢嘹亮的樂曲,從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再到共和國建設年代,鼓舞了千百萬中華兒女為民族的獨立、祖國的強大,走向戰場,走向邊疆。然而這首軍歌的譜曲人卻是一位來自朝鮮的國際友人——鄭律成。

  鄭律成用他熱血青春、音樂天才,在那艱苦的抗日戰爭年代,譜寫了一首首鼓舞人心、鬥志昂揚的樂曲。他把美妙的音符化作戰鬥的武器,在打敗中朝兩國共同的敵人——日本軍國主義的鬥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音樂天才

  鄭律成,1918年8月出生在朝鮮全羅南道州一個貧寒的家庭。原名鄭富恩,後因酷愛音樂,改名律成。

  1933年,年僅15歲的鄭律成跟隨三哥離開養育他的故鄉,乘船到達中國南京,進入朝鮮抗日團體“義烈團”舉辦的“朝鮮革命幹部學校”學習。

  1934年,鄭律成畢業,留在南京從事秘密抗日活動,但他從未放棄對音樂的摯愛。

  1936年春,鄭律成譜寫了他音樂生涯中的處女作——《五月之歌》。離弦之箭,一發而不可收拾。自此,他的音樂才思如涌泉水,得以淋漓發揮。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挑起了八一三事變。也就在這一天。19歲的鄭律成結識了著名愛國音樂家、《黃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在與冼星海交往中,鄭律成為這位年輕的音樂家的愛國風範所折服,從而更加堅定了他用美妙的音符堅持抗戰的決心。鄭律成來到炮火隆隆的上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中,也就在此時,他結識了中國共産黨人杜慧君,他第一次了解到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延安抗日根據地的情況,深感這是自己所嚮往的地方。在中共地下黨的安排下,鄭律成背著曼陀鈴,懷揣《世界名曲集》,踏上奔赴延安的征程。

  歌頌延安

  1937年10月,鄭律成到達嚮往已久的延安,進入陜北公學。次年,又進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

  1938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延安城裏禮堂開晚會,第一個節目就是《歌頌延安》(即《歌唱延安》),由鄭律成和女高音歌唱家唐榮枚齊唱。毛主席和中央首長們微笑地傾聽著。唱完後,毛主席高興地鼓了掌。演出第二天,中共中央宣傳部要去了這首歌的詞曲,後來經中宣部改名為《延安頌》。這首歌,在當時雖然沒有正式出版,但卻不翼而飛,迅速廣泛地傳唱開來,有多少熱血青年就是唱著這首歌奔赴延安的!當時鄭律成也沒有想到這首《延安頌》有如此魅力。他後來回憶説:“我沒有想到它卻像長了翅膀一樣,從延安飛到前方,從解放區飛到國統區,直到南洋和東南亞。”此時,鄭律成還不滿20歲。

  1938年8月,鄭律成從魯藝畢業,來到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擔任音樂指導。不久,又創作了著名的《延水謠》,這是繼《延安頌》之後又一首優秀的抒情歌曲。他以陜北民間音樂為基礎,譜寫出這首唱來既親切,又新穎的歌曲。這首歌一經傳唱,風靡延安,直至全國。

  嘹亮軍歌

  抗日戰爭時期,鄭律成意氣風發,年輕有為,譜寫出諸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其中最有名的是《八路軍進行曲》,即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這首歌是怎樣譜寫出來的呢?我國著名詩人、《八路軍進行曲》詞作者、鄭律成親密戰友公木先生作了如下回憶。

  抗日戰爭時期,公木與鄭律成有一段時間曾經同在一個部門工作,同住一個窯洞,同飲一桶水,同吃一鍋飯,兩人情長友深。

  公木是一位很有才氣的年輕詩人。兩人在一起,有許多相似之處,經常交換看法,並且互相合作,一個寫詞,一個譜曲,相得益彰,合作的非常融洽。鄭律成經常催促公木寫詞,並對公木説:“你是從前方來的,讓我們攜手合作為八路軍歌唱吧!”鄭律成進一步建議:“咱們也搞一部大合唱吧!”“什麼大合唱?”“當然是《八路軍大合唱》啦!”起初,公木有點膽怯,但在鄭律成一再鼓勵下,公木提出主題,點出題目:“軍歌、進行曲、騎兵歌、炮兵歌,再添一篇快樂的八路軍,崗兵頌也算一篇,總共7、8篇或8、9篇就夠了。”公木切實感到歌唱八路軍是文藝工作者的共同責任,文藝工作者雖然不能拿槍上前線,但可以為抗戰提供優秀的精神食糧。公木激情萬丈,僅用了3、4天就完成了歌詞的創作。這一組歌詞包括《軍歌》、《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子夜崗兵頌》、《騎兵歌》、《炮兵歌》、《軍民一家》、《八路軍和新四軍》等八支歌,要的就是這個“八”字。

  公木每寫成一篇詞,鄭律成就拿去作曲。沒有鋼琴,手風琴也沒有,只是搖頭晃腦地哼哼著,打著手勢,有時還繞著屋中擺的一張白木桌子踏步轉遊。經過幾個月的艱苦作曲,組歌譜完了曲。鄭律成對公木説:“給詞作曲,如同為虎生翼。”公木説:“為虎生翼,不是一句好話。”他笑到:“不管它。咱們的虎,是吃日本鬼子,吃反動派的虎。生了翼,更兇、更猛、更厲害,有什麼不好?”鄭律成和公木兩位親密戰友在合作完組歌的詞曲任務後,因為工作調動,暫時終止了合作。鄭律成調到魯藝音樂系做教員去了。鄭律成雖然離開了抗大,但他譜寫的樂曲卻在抗大師生中傳唱開來:“鐵流兩萬五千里,直向著一個堅定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1939年秋冬,這嘹亮的歌聲在延安的寶塔山上、延河水邊迴環盪漾。這年冬天《八路軍大合唱》正式油印成冊,並在中央大禮堂組織過一次專場演唱會,鄭律成親自指揮,雄壯的軍歌震撼了大禮堂,人們沸騰了。軍歌由此傳唱到塞北高原,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鼓舞著八路軍健兒奮勇殺敵。

  壯志未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了。在延安的朝鮮同志,終於盼望到能夠回到離別許久的祖國懷抱。鄭律成思鄉心切,心兒早已飛向祖國。全體朝鮮同志在離開延安前在羅家坪合影留念。鄭律成夫婦簡單地收拾行李,帶著兩歲多的女兒,隨大隊人馬,披星戴月,晝夜兼程,風塵僕僕奔向祖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鄭律成回到他戰鬥過的中國,隨即加入中國國籍,定居北京,繼續從事音樂創作。從50年代到60年代,他以空前飽滿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音樂創作中。抗日戰爭時期,他把簡單的音符組合成震撼心靈的雄壯樂曲,鼓舞著全國人民奮勇抗敵。而此時的鄭律成仍然用美妙的樂曲歌頌著新中國的建設所取得的成就。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量樂曲,這些樂曲幾乎佔他全部作品的3/4。正當他滿懷壯志,全身心地投入創作的激情中,“文化大革命”扼殺了他全部創作靈感。

  1976年10月,一場噩夢終於結束。鄭律成欣喜萬分,長期積壓的創作激情如同火山噴發,他竭盡全力挽回過去的損失。然而,他卻倒下了,與他終愛的音樂永遠分別。1976年12月7日,當他冒著風雪從張家口看完京劇回到北京後,突發腦溢血,帶著他那壯志未酬的一腔宏願與世長辭。

  一顆樂壇巨星隕落中華大地,安息在他深深熱愛的異國土地上。他將與軍歌一樣,像一座永恒的豐碑,永遠樹立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