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中國抗日救亡的烽火硝煙中,曾經廣為傳唱著一批革命音樂作品,成為激勵全民族奮進的戰鬥武器。這些激昂高亢的旋律大多出自一位歸僑共産黨員───有著“人民音樂家”之譽的冼星海之手。
冼星海(1905─1945),中國近現代偉大的音樂家。他原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未誕生前父親即已去世。7歲時,他與母親僑居馬來亞謀生,在新加坡養正學校上學,其間參加該校管弦樂隊的活動。1918年,他回國入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1926年後入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併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冼星海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冼星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群眾歌曲,併為進步影片《壯志淩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他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咏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遊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産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5月,他去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後因戰爭、交通阻隔而羈留不歸。其間,他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現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300件;此外,還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表的有35篇。由於長期勞累和營養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于莫斯科病逝。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