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東北軍民的抗日鬥爭

CCTV.com  2008年10月14日 17:5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復興展館》  
[內容速覽]  九一八事變後,處於國破家亡的東北人民,自發地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東北大地上,涌現出義勇軍、遊擊隊、紅槍會、大刀會、山林隊等各種抗日武裝,在抗日救國的目標下,抗日遊擊戰爭迅速開展。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裏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裏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這是九一八事變後傳遍中國大江南北的一首歌唱東北人民失去土地和家園、遭受日本的侵略者的掠奪和奴役的悲憤歌曲,充分體現了東北人民收復故土、趕走侵略者的迫切心情。

  就是在這種狀態下,東北軍民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東北軍部分將領出於民族義憤,拒絕政府當局的不抵抗命令,奮勇抗戰。其中,以馬佔三江橋抗戰最為激烈、戰績最為顯著、意義也最為明顯。1931年11月4日,日本在佔領遼寧、吉林後,繼續向黑龍江進攻,日軍一路輕易得手,不料在江橋遭到了猛烈抵抗。黑龍江省代主席、省防軍司令馬佔山,不甘受日本欺淩,置不抵抗命令于不顧,率部奮起抵抗,在江橋戰役中斃傷敵軍千余人,使敵遭受重大打擊。江橋抗戰雖然失敗了,但這是九一八事變以來第一次和最激烈的大規模戰鬥,使日本侵略軍遭到入侵以來第一次沉重的打擊,激勵了全國人民的救亡呼聲,全國掀起了抗日援馬運動的高潮。

  江橋抗戰揭開了東北義勇軍抗日的序幕。此後,黃顯聲、李杜、丁超、蘇炳文等和原東北軍軍官唐聚五、高文斌等,先後在遼西、遼東、遼北蒙邊、吉林、黑龍江組成各種名義的義勇軍、自衛軍和救國軍,奮起抵抗日軍。原東北地方當局的許多下級官員、東北地區的愛國知識分子、開明人士也四處奔走,組織抗日武裝。其中,鄧鐵梅在1931年11月22日,率領自衛軍攻打鳳城縣城,搗毀了偽縣公署、警察局,鑿開監獄,放出100余名愛國人士,取得了鳳城大捷。

  綠林領袖也奮起抗戰。張海天、高鵬飛、宮長海等率部相繼起義,進行抗戰。被編入偽軍的王德林、田霖等部也相繼起義,參加抗日隊伍。

  這些抗日隊伍組成抗日義勇軍,到1932年夏天,東北義勇軍發展到全盛時期,人數達30萬以上。這些武裝英勇抗日,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發揚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但是,由於義勇軍缺乏統一領導和指揮,軍需供給短缺等各種原因,在日軍的瘋狂打擊報復下,到1933年大部分失敗了。

  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東北抗日鬥爭掀起了新的高潮,開創了新的局面。早在九一八事變後,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滿洲省委及時部署發動各級黨組織領導和組織抗日遊擊戰爭,派大批黨員和愛國青年到抗日義勇軍、各大城市以及偽軍中領導和推動反日鬥爭,還以部分力量深入農村,組織抗日隊伍。自1932年,中共滿洲省委先後建立了磐石、東滿、珠河、密山、寧山、湯原、饒河、巴彥等10余支抗日遊擊隊,到1933年,這些抗日武裝又進一步的發展,逐漸成為東北人民抗日武裝鬥爭的核心力量,活動於白山黑水之間,不斷地向日偽軍發動襲擊,給日寇以沉重的打擊。

責編:周笑岩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