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眾多院士和專家會商,導致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的“元兇”已經找到:
大氣環流異常是造成這次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根本原因,“拉尼娜”又對這次災害的發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昨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就低溫雨雪冰凍過程及春節天氣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于新文表示,1月10日以來,一場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襲擊了我國南方,範圍很廣,持續時間很長,強度之大、災害之重為歷史罕見,給人民群眾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這次災害是一個天災,也是一個重大的自然災害。
于新文透露,前期中國氣象局召集了很多院士和專家對這次災害性天氣進行了研討和分析,專家們認為,引起這次災害主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由大氣環流異常所造成,這是最根本的主要原因。因為大氣環流的持續穩定,使冷暖空氣交匯一直集中在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和以南地區,加上青藏高原南部水氣的封閉,造成對流層中低層不穩定;二、在大氣環流穩定的前提下,今年出現的“拉尼娜”事件又是推波助流,對我國南方大範圍持續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影響嚴重。
“這場災害不是我國獨有。”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司長矯梅燕介紹,近期在世界範圍內也有這樣的災害。目前北半球很多地區都受到暴風雪和寒流天氣的影響。
矯梅燕稱,在“拉尼娜”發生後,一般情況下會出現一個冷冬暖夏狀態。她初步預測今年春季沙塵暴發生次數要多一些。
“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已是不爭事實。”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日前在《我國正在經歷一場歷史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一文中表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全球正處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發期,包括極端暴風雪和冷凍災害的頻繁襲擊。
此間有專家表示,由於過去溫室氣體的累積排放,氣候變暖已不可避免,有必要採取適應措施以應對變暖所造成的影響。但目前人類尚未對適應的限制因素或成本有清晰的了解,另外,有效的適應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具體的、地理和氣候的風險因素,也取決於制度、政治和財政方面的制約。
“提高適應能力的途徑之一就是把氣候變化影響納入到發展規劃中予以考慮。”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林而達建議,通過“把適應措施包含在土地利用規劃和基礎設施設計中”,“把降低脆弱性的措施包含在現有的降低災害風險策略中”等方式,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我國的戰略環評。戰略環評的各個階段都要考慮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
責編: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