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民主與法制時報》:麻風孤島30年醫患相守

CCTV.com  2007年11月29日 14:38  來源:  

  大衾島,孤懸海上,距離陸地10海裏,面積9平方公里。這個彈丸小島只有在廣東省臺山市的大比例地圖上才能找得到。


麻風孤島30年醫患相守

  島上有一所特殊的醫院:大衾麻風病醫院,現有病人77人,守護著他們的是17名醫務人員。

  跟“麻風病”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大衾島,在臺山市當地人的心目中是個充滿恐怖色彩的“死亡之島”,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000多個麻風病患者長眠于孤島之上。中國到2004年底有麻風病現症患者6000多例,雖然麻風病當前屬於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在民間,麻風病還是有著某種神秘色彩,人們對它的恐懼程度甚至不亞於艾滋病。

  然而,在大衾麻風病醫院院長吳桂芳的眼中,麻風病從來沒有可怕過。他從1977年元旦到島上,至今已經整整30年,一直與麻風病人打交道,與麻風病進行抗爭。

  對於島上的麻風病人來説,院長吳桂芳就是他們的親人,甚至比親人更親,因為他的心是離他們最近的溫暖。

  唯一的麻風病人

  4位老人打麻將,5位老人在旁觀看,冬日暖暖的陽光熱辣辣地打在他們愜意的臉上,如果不是細心看,就看不出這些老人跟別處安養晚年的老年人有什麼不同。

  視線下移,便會看到另一個世界:幾乎目光所觸的每條腿,都包著圓圓的銀白色鐵皮,那是假肢,假肢的下面,是怪誕無比的一雙大鞋。

  麻風病容易使人肢體殘缺、毀容,留下終生不愈的傷疤。記者看到,一個70多歲的病人,雙腳已經完全萎縮,左手指脫落,只能夠坐在特製的滑板上,依靠右手推著自己踽踽前進,像這樣的病人在大衾醫院觸目即是。

  大衾醫院始建於1924年,原名“五邑麻風醫院”,由美國傳教牧師力約翰及華僑梁耀東先生籌建,主要收治臺山、開平、新會、恩平、鶴山等五縣麻風病人,也有珠海、廣州和粵西地區的病人,80多年中收治病人總計達1200多人。

  2007年1月9日,吳桂芳院長告訴記者,他在這30年中,最多的時候有病人達350多人。現在大衾麻風醫院有77個病人,其中76人都早已根除麻風病患,他們肢體殘缺但沒有傳染性,只有1人仍在治療中。

  大衾島唯一的麻風病人,是幾年前在江門市街頭髮現的。當時人們見他沿街乞討,又全身潰爛,就把他送到了民政局的救助中心,民政部門見他有病又把他送到衛生局。衛生局問他情況,發現他前言不搭後語,就又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精神病院強制治療了一段時間,沒有結果,又發現他側神經損壞,就讓皮膚病醫生為他檢查,確診他患了麻風病。這樣,他就輾轉被送到了大衾島。但他來自哪,曾有什麼遭遇,現在仍是個謎,吳桂芳説:“問他叫什麼,他總是説他叫‘中國’。”

  這個病人也許有很多不願被揭開的往事,跟他一樣,其他病人也有著一樣的辛酸往事。但他們感到更痛苦的是,一入海島,就與世隔絕,往往骨肉分離,永難相見,也罔知世事。許多人的麻風病幾十年前就已治愈,但重返家庭、重返社會的門同樣在幾十年前已經關閉。大衾島孤懸海外,大衾醫院極少有外人進入,要是沒有專門的船隻並有專人帶路,從陸地上很難找到這裡。

  比空間距離更可怕的是心理上的距離。早年上島的章婆婆的床頭總是挂著一面鏡子,鏡子的反面有她懷抱兒子的照片。兒子很小的時候,她就和兒子分開了。當兒子學會寫字後,母子倆常常通信。兒子信中經常問:“媽媽,我好想你,你什麼時候回來?”章婆婆回信説:“等你長大了,媽就回來。”終於等到兒子長大了,他卻來信説:“媽媽,求你再也不要來信了,我找了對象,要是她知道我媽媽是麻風病,就不會嫁我了。”章婆婆哭著把兒子的所有來信,用秤稱了稱,總共5斤4兩,然後全部燒掉了。

  據介紹,大衾島的病人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最大的有90多歲,“由於島上環境沒有污染,他們又很樂觀開朗,因此都比較長壽。”當地一個衛生局官員説。但記者注意到,隨著時間消逝,大衾醫院的病人自然逝世人數也在增加。1977年時,島上有300多人,到2005年時,有90人,現在則只有77人。

  “現在,我們醫院已經有了發電機,江門的手機信號也終於能覆蓋到這個區域,雖然沒有固定電話,但手機也很方便。”醫院職工們説,目前,大衾醫院有醫務人員17人,其中正式職工10人,臨時工7人,並有幾個國際志願者,在麻風病醫院中條件算得上一流了。

  一項統計表明,目前全國有600多個“麻風村”,共收治麻風病人兩萬餘人。這些麻風村一般都坐落在與世隔絕的地方,跟“麻風島”一樣,被世人幾近遺忘。

  “要不是碰到那艘輪船,我可能就完了。”

  吳桂芳第一次登上大衾島的時間是1977年1月1日。那時他剛剛從廣東省皮防院麻防專業畢業,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

  吳桂芳的父親曾在麻風島上給醫院做過採購工作,所以對島上的艱苦條件他也有所了解。但上島後,島上自然環境的惡劣和工作、生活條件的艱苦,還是遠超出他的想象。

  條件極艱難,但還是要為大量病人看病,吳桂芳不得不既當醫生又當護士。醫院有各型麻風病人300多名。他們有的歪口爛牙,有的缺胳膊少腿。由於缺乏淡水,每到夏季,病人幾天才能洗一次澡。加上病人腐肢流出的膿水,空氣中時刻瀰漫著十分難聞的氣味。醫院人手不夠,為照顧好這些病人,吳桂芳要送飯喂藥,端水衝涼,甚至倒糞倒尿。

  醫院的主要外科手術是為肢體潰爛而沒有保留價值的病人進行截肢。截肢術是較大的外科手術,但如果將這些病人送往陸上醫療條件好的醫院或請醫生、麻醉師上島截肢,十分困難。吳桂芳就向島外的醫生請教,從1980年開始,吳桂芳既當麻醉師又當外科醫生。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他親自為病人鋸骨頭、斷殘肢。30年來,他和醫院的劉偉煌等醫生一起,一共為64位病人做了截肢手術,成功率100%。

  海島與陸地的交通,長期以來也是吳桂芳面臨的最大難題。1998年前,島上僅有一條破舊的大木船往返,但由於吃水深,漲潮後才能出發,風平浪靜時,往返1次至少要兩天時間。如遇上颳風天氣,半個月不能出航是常事。1980年8月,吳桂芳岳父病危,想見他最後一面,當時恰逢大風,一連6天都不能開航。未能見上岳父最後一面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因為岳父從小帶他打魚,支持他上島行醫,並親自撮合他與自己女兒的婚事,吳桂芳對岳父有著特殊的感情。

  1998年後,澳門慈善機構“明愛服務中心”捐助了醫院一條小汽艇,陸島間的航行時間縮短到半個小時,但危險仍無時不在。吳桂芳説,有一次他一人駕船回島,出發時天氣晴好,剛走不久突然天昏地暗狂風大作,海面上除了一波波的巨浪什麼也看不見。他努力掌握船的方向,跟著海浪走,最後發現了一艘大輪船,但叫啞了嗓子裏面也沒人聽見,他就緊緊把汽艇靠著輪船背風的位置避著。“要不是碰到那艘輪船,我可能就完了。”

  很多病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有生之年見到他們的親人,“尋親”也就成了吳桂芳每次出島最主要的任務。但年代久遠,又沒有什麼線索,找人也就成了複雜的難題,但看見患者喜極而泣的神情,吳桂芳就感到莫大的欣慰。

  “尋親”也讓吳桂芳體味到世態的炎涼。有一個病人在兒子、女兒八九歲時上了島,他十分思念自己的這雙兒女。吳桂芳費盡週折,總算打聽到他兒子是個承包建築工程的老闆,找到了他,但他卻不願認這個父親。吳桂芳又通過老鄉打聽他女兒的下落,女兒願意見父親,吳桂芳就把老人從島上接出來,又駕車帶他見女兒,車停在臺山市,兩人在救護車裏相見了。也許是40多年時間使兩人太過陌生,相見無話,父親不住掉眼淚,女兒只是愣著,最後説:“我現在生活也很困難,沒有錢給你。”吳桂芳十分感慨地説:“病人並不是需要錢,而是需要關心和親情。”

  目前,麻風醫院每個病人每個月可以得到政府380元的補助,但島上僅僅有一個病人自己開的小賣部,賣的東西也不多,這錢基本是無處可花的。

1/2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