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濟頻道 > 公司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平安深化混業經營有積極意義

 

CCTV.com  2009年06月10日 20:1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京報  

  平安將收購深發展?隨著6月8日中國平安和深發展A兩家上市公司同時因重大事項而停牌,這個去年被熱炒的話題再次成為銀行界和資本市場上的焦點話題(據昨日《新京報》)。

  由於新橋在入主深發展時簽訂了“苛刻”的退出條件,即使這次中國平安真的要接盤深發展,其入主之路也將十分漫長。但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這一市場化舉措對於混業經營的深化有重大標桿意義。

  長期以來,美國金融業一直是我們制定戰略及發展的標尺,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可資借鑒和學習的標尺驟然消失,我國金融業似乎失去了航向,特別是混業經營方向遭到質疑。已明顯不足的金融創新有被再抑制的風險。

  但是,美國混業經營的制度框架沒有改變,金融機構間的收購與兼併反現機遇和便利,金融業向“更大、更綜合化”的方向整合。此外,支撐混業經營的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和自由化趨勢也將繼續發展。

  如果説美國的混業經營是自成系統的一場革命,那麼國內長期以來更多的表現是政府“拉郎配”而非微觀經濟主體推動的市場創新活動。我國金融改革呼喚市場化自由並購的先鋒。

  混業經營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帶來規模經濟、範圍經濟、風險分散效應,也可能産生相反的效果。但如果因為怕摔跤而不敢邁步,永遠學不會走路。

  當然,歷史經驗表明,在任何國家,在金融混業經營演進的任何階段,沒有發生也不可能發生所有的企業都採取同一經營模式的現象。即使在混業經營已經佔據主導地位的金融市場中,也仍然會有十分成功的始終堅持專業化經營的金融企業。想混業,既要有實力,又要有能力,更要有潛力。

  從此意義上講,有品牌、産品、資金等比較優勢的國內大型商業銀行,更應擔起混業經營的重任。而現實中,恰恰只有大型銀行沒有放開混業經營的手腳,步履遲緩,管制仍有待進一步放鬆。相反,風險管理水平、資金實力都次之的保險業卻屢有動作,充當了混業經營的排頭兵。這種現象,需要改變。(史晨昱 工行總行高級分析師)

  相關鏈結:

責編:陳平麗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