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新股發行的“行政性暫停”正在成為業內的共識。
記者昨天在採訪中就了解到,曾經在我國新股發行史上數次出現的“行政性暫停”現象,今後有望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但“關注市場意見,把握節奏”,仍將是監管部門在新股發行階段實施有效監管的重要手段。
在我國證券市場十九年的發展歷史中,曾出現過7次“行政性暫停”現象。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行政性暫停”作為監管部門的一種有效監管手段,在維護市場信心,保護投資者利益,穩定市場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隨着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這一方式必將退出歷史舞臺。
博時基金管理公司總裁肖風表示,此次發行制度改革,為“行政性暫停”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將政府出面對新股發行的停和開,變成由市場自發決定的停和開”。
肖風的觀點得到了業內人士的一致認同。平安證券總裁薛榮年建議,應讓發行人和保薦機構自主地根據市場情況去尋找適宜的發行窗口。“如果市場不好,投資者不認可,股票自然就賣不出去。”
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丁瑋、國信證券總裁胡繼之等業內人士在接受採訪時對這一問題也發表了看法,認為在新股發行制度的市場化改革中,應把發行時機的選擇權逐步交到發行人和保薦機構手中,由市場作出調節。
在支持讓“行政性暫停”現象退出歷史舞臺的同時,業內人士也指出,監管部門對於發行節奏的把握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易方達基金公司總裁葉俊英提出,IPO重啟後,監管部門應根據市場對其的反應程度,適當控制發行節奏。“我的一個感受是,中國證券市場目前的總體情況是供給大於需求。在新股發行重啟後,監管部門還應該給予指導,節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也有業內人士建議監管部門,在對發行節奏進行把握的同時,也應當根據市場情況對發行規模作出一定的控制,從而更好地穩定市場,維護投資者信心。
專業人士:以市場化定價破解“打新”熱潮
□中國證券報 記者 申屠青南 北京報道
來自證券公司、清華大學等的專業人士25日表示,新股市場化定價有助於縮小一二級市場的價差,降低申購新股的收益,緩解投資者對“打新”的追捧。
巨大價差導致“打新”熱潮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廖理表示,推進新股定價的市場化和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在邏輯上是相聯絡的。IPO市場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它的收益高。統計顯示,2000年至今,A股市場新股的首日回報是118%,而港股是21%;前7個交易日的A股新股回報是113%,港股是23%。
廖理指出,巨大的價差,使得A股IPO市場成為一個巨大的利益蛋糕,大家都想進來,這就涉及到利益分配問題,進而會有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這次市場化改革如果能夠相當多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當A股首日和前7日的回報出現不確定性,既有上漲又有下跌可能的時候,大家對它的關注就會減弱許多。
加強風險揭示
瑞銀證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趙駒認為,要改變對新股發行盈利的看法。他説,今年瑞銀在境外發行了幾單,基本上都跌破了發行價。這幾隻股票發行時機構認購活躍,認購倍數差不多都是二三十倍,而散戶認購不積極,出現散戶的10%向機構的90%回撥情況。如果這種情況成為市場常態,大家再去申購的時候就會比較謹慎。
趙駒建議,國內也應該對投資者逐步引導,加強風險提示,在常態風險提示基礎上增加特別風險提示。如果一級市場一定會出現跌破發行價的情況,投資者對待新股發行就會更加謹慎,相對價格就會低下來。
廖理認為,中國的資本市場還很年輕,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對風險的認識還需要一個過程。市場本身也是教育投資者的好場所,如果首日也蘊含很大風險,投資者就會逐漸得到教育,也就不會趨之若鶩地追逐一級市場。
券商期盼詳細“指引”
國信證券總裁胡繼之表示,改革的基本框架內容確定後,應再做一些具體的規定性要求。比如説,由協會做一些具體的規定,強化承銷商的責任。新股發行體制在市場化過程中,核心是證券公司和保薦人,特別是保薦代表人如何行使職責,是不是也像券商高管一樣有明確規定,對其工作實行量化規定。
安信證券董事長牛冠興指出,市場化定價給了券商很大的操作空間,但投行工作人員覺得有些地方需要細化,例如中止機制的啟動、配售問題等。他建議,在投行內部對指導意見開一個解讀會,使投行人員有一個更為細化的東西。
“既強調推進市場化,又強調沒有完全放棄窗口指導,這是實事求是的做法。”廖理表示,我國是新興加轉軌的市場,大部分券商都比較年輕,一下子讓他們完全市場化的做法不現實。監管部門把定價權交給他們,需要出臺一個非常詳細的指導性指引,從累計投標定價、配售份額的決定,到最後的發行、分析師的涵蓋,都應該要求券商全面負責,都要作出詳細的規定,以完善詢價和報價機制。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