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人物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鄭磊:天使投資 想找你真不容易

 

CCTV.com  2009年05月20日 07:3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證券日報》  

  記者:能否給大家介紹一下天使投資?

  鄭磊:好的,天使投資,英文稱Angel Investment,是自由投資者或非正式風險投資機構對原創項目或小型初創企業進行的一次性的前期投資,它屬於風險投資的一種,是一種非組織化的創業投資形式。其來源一般有三個,即曾經的創業者、傳統意義上的富翁、大型高科技公司或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者。有時天使投資人被稱為投資天使(Business Angel),它是創業者的伯樂,也是推動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國內的天使投資者主要指外資公司高級管理者、海外華僑和海歸人士,成功的民營企業家和先富起來的人,另外也包括政府的各種創業基金。掃視這個稀有種群,可以看到最顯眼的是那些功成身退的創業者。他們的名字熠熠發光:“微軟”李開復博士、張亞勤博士,離開雅虎的周鴻煒,前搜狐COO古永鏘,前TOM的CEO王先先,前新浪COO林欣禾,前E龍CEO唐越,前金融界CEO寧君,投資“亞信”的劉耀倫,還有華登的矛道林、連邦的蘇啟強、8848的王峻濤,攜程網的沈南鵬等等。

  記者:那麼,天使投資的投資特點和策略如何?

  鄭磊:就特點來講,天使投資首先是一種直接投資方式,它由富有的家庭和個人直接向企業進行權益投資,是創業企業最初形成階段即種子期的主要融資方式。天使投資者不僅向創業企業提供資金,往往還利用其專業背景和自身資源幫助創業企業獲得成功,這也是保障其投資的最好方法。同時,它一般以個人投資形式出現,其投資行為屬小型的個人行為,對被投資項目的考察和判斷程序相對簡單,時效性更強。就天使投資的投資策略看,主要是它不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業,而且常常預留部分後續投入資本金,以確保被投公司陷入困境時自己的投資得到保護。

  記者:種子期的企業為何很難受到天使投資者的青睞?

  鄭磊:這與初創期期企業的創業計劃特點是相關聯的。往往初創期的創業計劃大多具有這樣的特點:敢想敢説而資源不足。較有希望的項目通常會有一個核心創業人,充滿了創業熱情,具有技術或者銷售特長;而創業隊伍的主要人員未到位,無法給投資者信心;産品在開發過程中,商業模式不清晰或者可行性論證不足以説服投資者。在商業計劃書中通常描繪了一幅宏偉的發展藍圖,商業創意也有亮點,但是對商業模式和贏利點以及發展戰略和依託的資源的分析和描述,往往充滿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色彩。對於方案如何實施的細節想得不深,甚至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對競爭形勢和對手的了解以及應對策略也沒有深入探究。因此,我們常常看到,在投資家收到的每百件創業計劃書中,至少有90%以上是屬於概念期和種子期的項目,但願意為此投資的投資家和投資額卻不足10%。也就是説,在我們目前的金融環境裏,創業更多地意味著創業者要以自有資金投資于小本生意。不過,如果你的企業在起步期就每年取得贏利而且增速超15%的,可以説基本可以入投資家的視野。

  有數據顯示64%的投資項目和56%的投資金額集中于擴張期和成長期,並且這種趨勢還在擴大。因此,創業者不必期望他們會給自己插上“天使”的翅膀。如果以對學生投資來比喻,一般的風險投資公司著眼大中學生,而天使投資者則培育萌芽階段的小學生甚至是學齡前兒童。因此,毋庸諱言,天使投資者的投資第一定律就是,第一筆投資失敗的可能性極高。第二定律卻是,成功的收益往往超過其他任何投資活動。這樣的案例在國外非常多,比如北卡羅萊納州的三州天使投資俱樂部投資了一家生産網絡軟體的公司,18個月後,該公司被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CMGI收購,投資人以獲得超過60倍的投資收益退出。在國內,也不乏這樣的範例,施振榮的“無錫尚德”剛成立時,小天鵝集團、無錫創業投資公司等出資600萬美元,分別獲得了10-23倍的投資回報率不等。靠轉讓土地發了財的一些花都村民,投資500萬元請來留美博士龔學峰成立了蒙特利實業公司,該公司被杜邦以3000萬美元收購,回報率高達36倍。謝秋旭與蒙牛的故事是另一個經典演繹。牛根生靠一間平房自立門戶之時,謝慷慨地掏出現金投入初創期的蒙牛,最終收穫不菲,起初的380萬元的投資如今已變成10億元。百度當時也是靠12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起步,亞信曾獲得25萬美元的天使投資。

  記者: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創業者一般仍難找到自己的“天使”?

  鄭磊:其實也不能這樣理解。根據天使投資人對創業者可能提供的綜合資源,我這裡可以劃分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僅僅作為出資者,而且投資額一般不會超過20萬元。這種情況下,是創業者完全可以在自己周邊找到的富裕型的天使投資人,他們或出於信任,或處於感情,甚至是直覺對創業者進行投資;第二種情況是,較有經驗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或指導被投資企業的運作,投資額也較大,約100萬元,這些天使們可能是成功的管理者、小企業主、高級知識分子、白領或金領精英;第三種情況是,具有成功經驗的企業家,對創業企業能提供獨到的支持,投資額多在幾百萬元以上。

  就我觀察,在國內已開始出現了類似天使投資者的群體,可以見到的有,偏好型投資者,只投資自己了解的領域,且對項目的地理位置有偏好,投資決策主要依靠自己的判斷和調查,他們傾向於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公司的管理,他們中的很多人是民營企業家或者是行業專家,出於多元化和分攤風險或者對技術的掌握而對一些相近的行業進行投資。短期的、鬆散型個人投資者聯合體,或者合夥人,出於擔心個人對項目的評估和把握能力弱,而願意與更多人一起投資,集思廣益、分散風險。在他們的投資團隊中,往往有領頭的投資者,由這種領頭的投資者搜尋投資機會,向聯合投資者建議投資機會,投資者可能尋求擔任被投資的企業董事長職位。家族型投資者,資金由一位對投資比較內行的家族成員掌握並統一進行投資決策。再有就是資深管理型投資者,曾是公司管理者,“下崗”後通過投資購買一次“最後的工作機會”。這些人投資並獲得管理崗位後,很少追求對公司的控制權。由經理人轉入投資領域,也正在成為一種潮流。一些跨國公司高管既希望能夠把握住創富機會,又無法放棄現有的優厚待遇。作為一個折中方案,他們願意把錢投給“志同道合”的創業者。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