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2009]8號
國務院關於印發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了較大衝擊,物流業作為重要的服務産業,也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制定實施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不僅是促進物流業自身平穩較快發展和産業調整升級的需要,也是服務和支撐其他産業的調整與發展、擴大消費和吸收就業的需要,對於促進産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上來,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加強領導,密切配合,切實按照《規劃》要求,做好統籌協調、改革體制、完善政策、企業重組、優化佈局、工程建設等各項工作,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
各地區要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結合當地實際抓緊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切實抓好組織實施,確保取得實效。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規劃》明確的任務分工和工作要求,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加強調查研究,儘快制定和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和支持。
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複合型服務産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産、拉動消費作用大,在促進産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促進物流業平穩較快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特製定本規劃,作為物流産業綜合性應對措施的行動方案。規劃期為2009—2011年。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現狀。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物流業總體規模快速增長,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不斷改善,為進一步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物流業規模快速增長。2008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89.9萬億元,比2000年增長4.2倍,年均增長23%;物流業實現增加值2.0萬億元,比2000年增長1.9倍,年均增長14%。2008年,物流業增加值佔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6.5%,佔GDP的比重為6.6%。
2.物流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一些製造企業、商貿企業開始採用現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術,實施流程再造和服務外包;傳統運輸、倉儲、貨代企業實行功能整合和服務延伸,加快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業迅速成長,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多種服務模式、多層次的物流企業群體。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費用成本呈下降趨勢,促進了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
3.物流基礎設施條件逐步完善。交通設施規模迅速擴大,為物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設施條件。截至2008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8.0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03萬公里,港口泊位3.64萬個,其中沿海萬噸級以上泊位1167個,擁有民用機場160個。物流園區建設開始起步,倉儲、配送設施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一批區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術設備加快更新換代,物流信息化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
4.物流業發展環境明顯好轉。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繼建立了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綜合協調機制,出臺了支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物流統計核算和標準化工作,以及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等行業基礎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但是,我國物流業的總體水平仍然偏低,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全社會物流運行效率偏低,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高出發達國家1倍左右;二是社會化物流需求不足和專業化物流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物流運作模式還相當普遍;三是物流基礎設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佈局合理、銜接順暢、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物流園區、物流技術裝備等能力有待加強;四是地方封鎖和行業壟斷對資源整合和一體化運作形成障礙,物流市場還不夠規範;五是物流技術、人才培養和物流標準還不能完全滿足需要,物流服務的組織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
2008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步加深,物流業作為重要的服務産業也受到了嚴重衝擊。物流市場需求急劇萎縮,運輸和倉儲等收費價格及利潤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業經營出現困難,提供運輸、倉儲等單一服務的傳統物流企業受到嚴重衝擊。整體來看,國際金融危機不但造成物流産業自身發展的劇烈波動,而且對其他産業的物流服務供給也産生了不利影響。
(二)面臨的形勢。
應該看到,實施物流業的調整和振興、實現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的轉變,不僅是物流業自身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的需要,也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1.調整和振興物流業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迫切需要。一是要解決當前物流企業面臨的困難,需要加快企業重組步伐,做強做大,提高産業集中度和抗風險能力,保持産業的平穩發展;二是物流業自身需要轉變發展模式,向以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現代物流業發展,通過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樣化、專業化的物流服務,適應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提高自身競爭力;三是物流業對其他産業的調整具有服務和支撐作用,發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促進製造業和商貿業優化內部分工、專注核心業務、降低物流費用,提高這些産業的競爭力,增強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
2.調整和振興物流業是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客觀要求。一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加快,全球採購、全球生産和全球銷售的發展模式要求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市場響應速度和産品供給時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增強國民經濟的競爭力。二是為了適應國際産業分工的變化,要求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完善物流服務體系,改善投資環境,抓住國際産業向我國轉移的機遇,吸引國際投資,促進我國製造業和高技術産業的發展。三是隨著全球服務貿易的迅猛發展,要求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培育國內現代物流服務企業,提高物流服務能力,應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業競爭。
3.調整和振興物流業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必要保證。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我國經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水平將進一步提高,貨物運輸量、社會商品零售額、對外貿易額等將大幅度增長,農産品、工業品、能源、原材料和進出口商品的流通規模將顯著增加,對全社會物流服務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中西部地區要求改善物流條件,縮小與東部地區的物流成本差距,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産業梯度轉移,促進區域間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4.調整和振興物流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調整和振興物流業,有利於加快商品流通和資金週轉,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國民經濟的運行質量;有利於提高服務業比重,優化産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利於增加城鄉就業崗位,擴大社會就業;有利於提高運輸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廢氣排放,緩解交通擁堵,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有利於促進國內外、城鄉和地區間商品流通,滿足人民群眾對多樣化、高質量的物流服務需求,擴大居民消費;有利於國家救災應急、處理突發性事件,保障經濟穩定和社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