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市場熱評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股市:浴火圖強339天

 

CCTV.com  2008年10月06日 08:5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證券日報  

    今天是國慶長假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中國股市何去何從”是所有市場參與者都在熱議的核心話題。

    自2007年10月16日滬市從6124點高位調整,到2008年9月18日創下1802點,經歷了339個痛苦的日日夜夜。面臨國內外複雜的經濟、金融形勢,中國政府果斷推出了一系列穩定經濟增長、穩定證券市場的重大舉措。節前推出了匯金公司增持三大銀行股、印花稅單邊徵收、鼓勵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回購股票和大股東增持股票,節後又推出了融資融券政策。

    而大洋彼岸的美國,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金融救助進程。在不斷開放的全球化經濟體系中,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航船當然要經受國際風雲的考驗。而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中國股市,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出現顯著調整。走在2008年10月6日的時間坐標上,可以用泣血圖強來概括和描述。面對困難局面,中國股市不能退縮,必須前行。畢竟,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改變,並且正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中國股市已經積累了相當深厚的發展動能,改革發展中的問題只有通過改革發展來加以解決。

    今日本報推出的長篇特寫《中國股市:浴火圖強339天》,對大調整以來的政策變化、市場爭議、制度變化進行全面回顧反思,解密重磅救市政策出臺背景。

    本報記者 董少鵬 彭春來 閆立良

    2008年10月6日是“十一”長假之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中國股市處在巨幅調整後的關鍵時刻。昨天下午,中國證監會宣佈啟動融資融券業務,再次向市場伸出政策援手。回顧節前,9月18日晚,政府已經公佈印花稅改單邊徵收、匯金公司入市購買三大行股票、國資委支持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穩定股價三大利好措施。

    中國政府為何在9月18日出臺如此大力度的救市措施?為何不在更早時候採取措施?這些措施是否與美國金融危機蔓延有關?中國的股權分置改革究竟能否最終取得成功?“大小非”問題是否就此偃旗息鼓?

    從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指創出6214點的歷史高點,到2008年9月18日跌至1802.33點,中國股市歷經了339個日日夜夜。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循著中國股市暴漲暴跌的路徑,看看股市行情演繹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些什麼。

  股民驚呼“9?18”組合救市政策

    9月18日出臺三大組合政策,最核心的意思就是:國家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戰略部署沒有改變,問題只有通過不斷深化改革才能逐步加以解決。

    2008年9月18日,政府公佈三項重大救市政策,加上9月16日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利率,可謂四箭齊發。這些政策有些突如其來,很多投資者甚至一時反應不過來。

    自2008年“兩會”後,人們一直盼望重大救市措施出臺。但即使出臺了相關政策,大盤依然連續下跌。在很多投資者看來,歷經半年多的調整,政府已經採取了諸多穩定市場舉措;到9月份,政府很難拿出更好的救市手段。因此,當9月18日政府推出三大組合政策後,立即引起股民驚呼。

    9月19日,滬深兩市分別跳空高開157.98點和547.77點。1500多只個股全部漲停,這是兩市A股歷史上首次全部漲停;股指也漲停,這是繼2001年10月23日後的大盤第二次漲停。

    在中信建投證券位於上海福山路的營業部開盤後,不少股民發出了歡呼聲。隨著大盤上揚並企穩,股民們將曇花一現的擔憂拋到了腦後,放心地歡呼起來。“股票都漲停了吧?”這樣的問候聲在營業部中此起彼伏。

    在江西省南昌某證券交易所,一位老股民説,這段時間跌得太不正常了,他很自信地告訴記者,在前幾天就感覺到政府應該會有“救市”的措施。在山東省濟南市經七路一家證券交易大廳,今年已經62歲的張老先生格外高興,他手裏原本價值2萬多元的股票現在的市值只剩下了不到6000元,但由於手裏握著5隻股票,一氣兒漲停給他挽回不少損失。“雖然離解套還有一段時間,但是現在能回來多少就多少。”

    “18日下午,我看見有人匆匆忙忙抱起錢去買股票,我就跟著買了一點。”在重慶市西南證券滄白路營業部一位股民慶倖自己的果斷。大多數股民的反應卻是默然,“我分析1800點也到底了,但已沒錢補倉。”這位股民的情況在散戶中較有代表性。

    9月16日至9月18日出臺的政策如此集中,而且,由於涉及的方面多且複雜,不通過相當級別的協調不可能的。顯然,這些政策出臺絕非一夜之間的事,而是經過的較長時間的籌備。只不過,決策者認為現在是合適的時機而已。

    進入9月,中國經濟歷經大半年的宏觀調控,通貨膨脹壓力有所消化,國際油價和大宗商品價格回落與我國宏觀調控成果形成積極共振,使中國宏觀決策獲得了喘息機會。面對岌岌可危的資本市場,政府不僅有必要、也有充分的條件進行救助。一是國內市場要求補充流動性的呼聲升高,保增長成為最好的訴求載體;二是國際金融市場形勢更加明朗,外部壓力“異化”為一定的有利因素;三是全社會對救助資本市場的爭議幾近消失;四是中央財政具備救助的財力。

    9月18日出臺三大組合政策,看似突如其來,其實有它內在的邏輯。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國家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戰略部署沒有改變;市場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不斷深化改革才能逐步加以解決。

1/8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