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繁榮、創造無數資本神話的華爾街,最近風雨飄搖,破産和另類並購頻頻成為最近華爾街的焦點事件。伴隨有著158年輝煌歷史的雷曼兄弟公司轟然倒下,美林集團易主美國銀行,大摩也傳尋求合併;保險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終獲政府援手;美國最大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被查封、接管,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樁銀行倒閉案相繼發生,還有更多“涉雷”、“涉貸”壞消息在路上。在這場金融風暴中,我們不得不提到下面這三位:
“關鍵先生”保爾森
《洛杉磯時報》評選出“一週媒體頭條出鏡率最高人物”,作為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的主要制定者,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以“無可撼動的優勢”穩穩居榜首。一週來在媒體、金融機構和國會間疲於奔命的保爾森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為了儘快讓7000億救援計劃通過, 保爾森甚至單膝跪在眾議院女議長南希-佩洛西面前,求其支持。美國國民寄希望這名“關鍵先生”能帶領他的團隊挽救搖搖欲墜的華爾街。但保爾森將自己受到的異乎尋常的關注視為“一個恥辱的經歷”,他説,“看到資本市場如此脆弱,我不禁會捫心自問,我們的市場是怎樣落魄到如此境地的”。
《華爾街日報》稱,從219年前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首次擔任這一職務以來,財政部長的主要工作一直是為政府提供經濟和財政政策方面的建議。但在短短的幾個月裏,保爾森就改寫了財政部長的職責描述。現在,他擁有任何一個前任都無法比擬的權力──決定華爾街的生死。擔任美國財長以來,保爾森的工作步伐一直是緩慢的,此前甚至被指“處理日常經濟表現平平”。但是進入9月以來,他一反常態,處處採取主動,率領他的團隊四處滅火。有人説,保爾森正在扮演著華盛頓經濟王者的角色。而事實上,他更像一個被臨時推上火線的消防員。
儘管保爾森在治理長達一年的信貸危機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專業素質及勤勉態度,贏得了多位華府政要的尊重及信任,但此次提出如此大膽的金融援救計劃,卻可能走得有些過頭了.越來越多的國會議員疾呼,不願意讓保爾森在幾乎沒有任何限制的條件下支配高達7,000億美元的公共資金。7000億是什麼概念?是美國2007年GDP的二十分之一,攤到每個美國公民頭上約2000美元財政收入。參議院金融委員會主席多德週二在聽證會上對保爾森説,"這份計劃不論是從規模還是空洞程度上來講,都是史無前例並令人萬分驚訝的."多德稱,財政部的計劃缺少監管,無法確保計劃執行的透明度.堅信權力必須制衡,納稅人至高無上的議員們對保爾森最大的質問就是:是那些華爾街精英經營不善,釀成了這場金融危機,憑什麼要讓全體納稅人來負擔?
保爾森卻回答,這7000億不見得會虧損啊,他打的算盤是,隨著這場危機逐漸平息,政府買下的不良資産可能會升值,這時,再把資産賣出去,納稅人就賺了。也就是説,這也許不是一場迫不得已的救援,或許還是一筆投資呢,雖説風險大了點。
儘管如此,參議員們仍不放心,這場危機深不見底,你怎麼就知道資産價格不會接著降呢?但事實上,在財政部坐視雷曼兄弟崩潰的時候,扔向保爾森的臭雞蛋不少。但使保爾森遭遇最猛烈抨擊的還是他眼下正極力推銷的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美國國內已經出現要求其下臺的呼聲。對此,保爾森早有心理準備:他説,“有誰在擔任完這一職務後還能獲得更好的口碑呢?” 現在能讓眾矢之的的保爾森稍感安慰的,是其背後也不乏支持。美國總統布什稱他為“我的戰時將軍”,股神巴菲特則公開表示,“我看不出有任何人比保爾森更適合擔任平息此一金融風暴的人選。 《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撰文説,“他沒有瀟灑的風度,又是位蹩腳的演説家,但他是一名誠實的中間人──在銀行和納稅人之間,以及在華爾街和華盛頓之間。”
究竟“驚世駭俗”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接下來有怎樣的命運,我們拭目以待。
保爾森的難兄難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
54歲的伯南克是研究金融危機的著名學者,在前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光環下接任以來,一直堅持金融自由、提倡市場調節的效用,可如今恰恰是他一直推崇的華爾街模式出現了危機,又恰恰是他奉為圭臬的市場調節機制失去了作用,不僅將美國金融市場拖向深淵,也逼得他不得不面對這一攤子爛賬。
伯南克一向因“不作為”而飽受爭議,CNBC評論員吉姆?克萊默幾乎是詛咒般地攻擊説:“當華爾街的公司即將關門、僱員即將失業時,美聯儲還在睡大覺……伯南克根本不知道情況有多麼糟糕。”但此後伯南克的一系列“作為”同樣遭到了無情抨擊和譏諷。他對證券和金融市場監管的加強被嘲笑為“建設美國特色社會主義”;限制對銀行股賣空的政策被格林斯潘抨擊為“恐怖的念頭”。
伯南克認為:金融市場正處於非常脆弱的環境中,沒有這一方案,情況將會更糟。他警告,糟糕的後果,就是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
難辭其咎的格林斯潘
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這個曾被譽為“拯救了世界的人”但在對危機的恐懼前,格林斯潘自己也成了舌戰中被攻擊的靶子。《時代在線》和《紐約時報》都撰文稱,美國金融體系的隱患很多是狂熱推行自由金融政策的格林斯潘遺留下的。然而也有人稱,每當美國經濟奄奄一息時,尋找替罪羔羊不過是華盛頓的“標準動作”。但畢竟格林斯潘已是“退休幹部”,不論曝光率或受指責的密度,都遠不能與保爾森和伯南克相比。因此他也有足夠的時間和心情,對後者的政策時不時評價上兩句。
格林斯潘認為美國正陷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這場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説,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所見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可能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並繼續影響美國房地産價格。他認為,美國躲過經濟衰退的幾率小于50%。
格林斯潘認為,這場危機將持續成為一股“腐蝕性”力量,直至美國房地産價格穩定下來;危機還將誘發全球一系列經濟動蕩。 甚至做出更大膽預測,將有更多大型金融機構在這場危機中倒下。
次貸危機爆發至今已有一年,格林斯潘認為,目前危機的嚴重程度是百年一見的,“可能還有一些陷於破産邊緣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有賴政府出面解救。”只有等到房價趨於穩定,危機才會結束。,強化政府監管的壞處大於好處,並不是解決危機的正確方法。 “有人把監管看作是解決目前危機的有效方法,但從歷史上看,監管從未能消除危機。”
格林斯潘在一次走訪中,對該委員會表示,在網絡泡沫破裂時,美國金融系統表現得很有彈性。股價跌去一半,並出現了大量債券違約,但沒有一家大型銀行倒閉。格林斯潘稱讚了複雜衍生工具使風險得以擴散的事實。一位MPC委員問道:這怎麼可能?肯定有人遭受了損失,誰呢?格林斯潘臉上帶著恬靜的滿足感答道:“歐洲的保險公司。”
在股市中遭受損失後,美國人轉而買房。抵押貸款行業使用證券化債券,確保貸款發放人不必擔心得不到償還;風險被打包轉售給其他人。這次格林斯潘沒有袖手旁觀。他多次表示,買房是一項安全投資,因為房價不會跌。房屋業主能夠等到任何一場低迷的結束。那麼多人認為,“既然世界級的金融天才都抱著這種想法,那肯定沒錯”,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嗎?
即便在事態徹底走向瘋狂的時候,格林斯潘還駁斥了那些警告新泡沫正在形成的説法,聲稱只是在少數領域出現了一點“浮沫”。後來,直到2007年格林斯潘卸任兩年之後,他才承認“浮沫”是他對“泡沫”的委婉説法。他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所有浮沫堆積起來,成為一個總的泡沫。”
格林斯潘認為認此時此刻的華爾街,政府救助計劃是一項必要舉措,表示支持,稱完全贊成美聯儲現任主席伯南克及財長保爾森的做法。並補充到,“危急局面是暫時的,在危機過去後,我們必須放開體系。他指出,“這是百年一遇的事件,要求我們做出非同尋常的反應。”他談到,“沒有人喜歡做這樣的事,但我們已經了解,我們的問題從流動性演變到了清償能力。” 在談到世界經濟時,格林斯潘不確定全球金融危機是否能在重大負面影響到來前得以解決。他還指出,暫時限制賣空交易是一個“糟糕的主意”。
無論如何,這三位處於風口浪尖的美國高官也許不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但他們無疑會因在這次“百年一遇”的危機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搶 眼 新 聞
|
|
|
|
|
|
|
|
|
責編:龐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