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從2007年延續到2008年。
面對居高不下的CPI(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中國的經濟學家們終於在通脹和經濟過熱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
但不同的觀點並未就此寂聲,針對通脹的成因和政策紓解的途徑又起爭議。2008年中國的宏調將走向何方?中國的銀行業又將在信貸緊縮的大勢下經歷怎樣的轉型之痛?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本報記者走訪相關學者、官員,力求廓清其中的交鋒和可能的解決之道。
"成本推動型"還是"貨幣推動型"
今年1月份,國家統計局公佈的CPI達到了7.1%,而經濟學家們對於今年通脹的預測都不樂觀。
對於通脹的成因,國內一直存在兩派觀點,一派認為通脹是由成本推動引起的,另一派則認為通脹僅僅是因為貨幣推動的。
中金公司2月中旬發佈一份題為<糧價、豬價和"人價">的調研報告認為,近期我國食品價格上漲基本屬於成本推動型。主要源於供應不足、農業生産資料價格上揚、勞動力成本上升、國際糧價飆升推高糧食進口成本並傳導至國內糧價。
中金公司在調研中發現,許多中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認為新勞動合同法構成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並可能影響招聘用工計劃。而行業競爭激烈的企業短期內難以漲價,盈利能力將明顯減弱,並可能影響就業的增長。中長期來看,行業內並購和整合將強化企業定價能力,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終將傳導至産品價格,推高通貨膨脹。
廣東金融學院教授陸磊也認為目前的通脹屬於成本推動型,但他認為推動的動力來自於國外,即美元貶值,引起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基礎産品價格上漲,從而推高成本。
而支持貨幣推動型的經濟學家則認為由於人民幣升值不夠徹底,從而造成中國的外匯儲備持續增加,而增加的外匯儲備被央行轉化為等額的基礎貨幣在國內市場發放,過多的貨幣引發了通貨膨脹。
對此陸磊表示,對外匯儲備增加而多投放的貨幣,央行一直在進行大力的貨幣回籠。央行每季度的對衝數據都是公開的,對衝的效果完全可以算出來。他認為,由於外匯儲備多投放的基礎貨幣基本是全額對衝。
而"極端的貨幣主義者"宋國青則堅持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成本的單位仍是貨幣單位,錢多了,成本就會上漲,這中間就多了一個環節"。
宋國青指出,目前貨幣度量存在一些問題,導致一些指標看不清楚。如果不以廣義貨幣供應量M2,而是考慮更寬口徑的貨幣統計,中國的貨幣增長更為迅速。這以"其它金融性公司負債"的增長最為明顯。
央行數據顯示公佈的"其它金融性公司負債"數據自2006年1月份以來迅猛增長,這一項在2006年1月份為1620億元,到2007年11月增長到22138億元,22個月增加了12.7倍,2007年11月比上年同月增長了2.36倍。
"這部分貨幣應包括在一個更廣義的貨幣中,這樣更廣義貨幣的增長率就大幅度高於M2的增長率。"宋國青指出。
另一方面,宋國青稱,銀行也在通過其他方式擴大額度控制之外的信用。金融機構外匯存貸款差猛烈增加,外匯貸款增加多而企業外匯存款增加較少,表明外匯貸款主要被用於套匯而非用於流動資金。顯示出銀行有很強的擴大貸款動機,也有增加額度外貸款的相當大餘地。
而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另一位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則表示,定義結構性通脹或者成本型通脹很危險,通脹就是一個貨幣問題,不這樣認識,會延誤治理時機。
限制貨幣供給應"不擇手段"?
對於通脹,大家都開出了貨幣緊縮的藥方。但對於通脹成因認識的不同,將有不同的緊縮方法。
陸磊表示,通脹如果僅僅是一種貨幣現象,那就可以採取無差異的緊縮政策,即可以用貨幣政策的各種工具,包括數量型工具、價格型工具。
宋國青認為,貨幣供給過於猛烈造成了目前高通脹局面,政府應在短期內"不擇手段"限制貨幣供給。
事實上,相當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對付通脹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息。但陸磊認為,目前的利率政策難以發揮作用,因為人民幣利率無法影響美國。"我不排除央行加息的可能,但我認為加息不會有作用。"
正是由於這種判斷,陸磊認為數量工具是必要的,但價格工具不必要。他表示,數量工具還可以解決金融不穩定問題,因為將銀行的錢收進央行,避免了銀行擴張,減少了銀行大規模出現不良資産的可能。而利率大幅度上升可能帶來企業大面積違約,從而帶來金融不穩定。
而宋國青認為貨幣政策應該以控制通貨膨脹為單一目標,不考慮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目標之間的權衡。
他表示,從國外和中國的經驗看,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目標之間權衡的政策考慮往往導致通貨膨脹率節節上升和經濟波動。"目前的最大危險還不是通貨膨脹本身,而是貨幣政策的多目標。"宋國青説。
但陸磊認為,如果不考慮經濟增長,將可能引發經濟衰退,進而引發較高的失業率,並形成不穩定因素。
"從緊"之下銀行轉型大考
無論如何,"從緊"政策對2008年的銀行業來説,將是一場大考。實際上,各大銀行在年初制定今年工作計劃時,都將宏觀從緊作為面臨的首要考驗。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信貸緊縮政策很難在2008年下半年有鬆動的可能。"2月29日,一位國有商業銀行人士在展望"兩會"關於信貸政策是否發生變化時,如此回應道。在其看來,在1月份國內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8036億元,同比猛增2373億元的背景下,對銀行的信貸緊縮"只會加強,不會放緩"。
事實上,自去年12月5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定調2008年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之後,金融界就充斥著銀行業發展"危"與"機"的論調。
"在繁榮的背後,都積累著危機因素。"2007年12月8日,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在參加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時不無憂慮地説道。彼時,距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僅三天。
這位中國本土最佳零售銀行的領導者,在談到2008年中國銀行業可能面對的大勢時,提醒與會的企業界和投資界的精英們要注意中央的貨幣從緊信號。"過去10年都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從緊的貨幣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不僅要控制總量,還要控制貨幣投放的節奏。不僅要總量控制,還要按需控制。對於企業來説,這可能面臨很多的危機和困難,但是對於銀行來説,危機比企業絕對不差。"
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來,改變中資銀行過度依賴利息收入,及時推動銀行業戰略轉型仍是很重要的任務。而這場由紓緩宏觀經濟過熱邏輯推演開的信貸緊縮,于中資銀行而言則是一場轉型大考:從傳統的存貸業務更多轉向中間業務;從公司業務轉向零售業務。
而經營轉型的話題也在幾大國有商業銀行年初的工作會議上不斷被強調。
郭田勇認為,在這輪信貸緊縮中,由於國有大行擁有相對較充裕的資金和國際化程度較高,可能會受影響較小,"但是,由於央行在2007年一直以提高存款準備金等非行政性手段來緊縮流動性,對中小銀行的資金成本造成壓力,如果今年延續此種調控思路,中小銀行的經營會受到相對較大的影響"。
"過去幾年,雖然銀行業也一直在談轉型、談改革,但是豐厚的利差讓很多銀行缺乏積極性和行動力,可以説,轉型的壓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大過。"郭田勇説。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