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9月27日發佈《從十六大到十七大經濟社會發展回顧系列報告之八:工業經濟在改革與調整中持續快速穩定發展》。報告指出,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有效抑制了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避免了大起大落,工業經濟在結構調整中向著健康快速穩定的方向發展。目前,中國總體上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 中新社發 劉懷君 攝
中新網11月13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報道稱,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中國選擇了走自主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意味著高資本密集、高新技術匯集、高效率體現的新型工業化,將推動中國大型製造業、大型裝備工業,大型化工業等基礎工業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隨之而來的是以擴大內需為方向的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
文章稱,中國進入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後,由於傳統重工業與輕工業不同,它不是主要依靠農産品為原料,而是主要依靠能源和礦産品為原料,使中國經濟增長對石油、煤炭、電力、鋼鐵以及各種有色金屬的需求增加。重化工業階段表現出來的能源特徵、礦産資源的消費特徵、工業內部結構變化的特徵和其它發達國家走過的歷史道路沒有什麼兩樣,但形勢的變化使得中國永遠不可能像他們那樣,在以石油、天然氣為主的能源基礎上完成工業化。
今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發佈首部《工業化藍皮書》認為,中國目前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按照當前工業化進程的速度,將在2015~2018年期間基本實現工業化。報告指出,目前在經濟的持續發展中,由於需求量的高速增長,中國的能源供應形勢已經呈現全面偏緊狀態。
文章寫到,對於已經邁入快速增長軌道的中國而言,資源約束壓力日益加重的確是一種客觀現實,但是,這並不是中國所獨有的現象。迄今為止的工業化歷史表現出來的資源消耗規律是: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轉變的發展過程中,人均資源消耗迅速增長;而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轉變的過程中,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但人均資源消耗量的變化不大;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以後,在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的同時,人均資源消耗量又呈較快增長;即使是在最發達國家,直到今天也沒有出現高資源利用效率與低資源消耗量並存的格局。
資源消耗的上述變化規律給予中國有益的啟示。對於如何緩解中國的資源約束壓力這個問題,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趙曉説:一是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一定要靠效率提高而不能只靠投入增加。二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不應該介入重化工業的發展,尤其是不要陷入到重化工業發展重復建設的競爭中去。為此需要通過加快改變政府政績考核目標、財政體制改革等一系列體制改革的辦法來促使“政府退出”。三是應該將扭曲的生産要素成本低估的環境成本打足,並加入到企業的發展考慮中去,並讓企業買單,而不是讓百姓買單。
文章最後指出,許多現象都表明,中國在“十一五”期間,不僅不可能越過重化工業的發展,而且應該充分利用重化工業發展的良機。唯有如此,才能抓住“關鍵發展期”,實現新的經濟騰飛。當然,如果政府競爭、成本扭曲這些因素得到消除,則中國的重化工業可望發展得更好、更健康。這,也許是目前正被廣泛關注的“重化工業發展”之爭的最大意義了。
責編:金文建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