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碧桂園發出通稿,就某些媒體“誤讀”其中報業績作出澄清。其實,這個問題筆者在寫8月22日的評論《地産巨頭中報,折射行業隱憂》時就發現了。當時,筆者看到某週報報道斗大的標題“碧桂園中報:半年借款激增570億元”,著實嚇了一跳。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數字肯定有問題,要知道中國首富楊慧妍的身家目前也不過幾百億元而已。找來碧桂園中報一看,原來記者“擺烏龍”,小數點點錯一位,66億元的債務,“無剌剌”放大了十倍,成了660億元。不過,還是有媒體不小心中招。
眾所週知,今年所有地産巨頭在股市上的表現都差得一塌糊塗,但它們的生存狀態還是出現了分化。它們日子過得好壞同上市時機密切相關。一種是上市早、圈了大筆錢,花錢無後顧之憂,碧桂園、富力、雅居樂、萬科、保利就屬於這種。另外像SOHO中國、中國奧園那種,趕上了“股市盛宴末班車”,圈了大筆的錢還沒來得及花,它們的日子最好過,也最主動,所以潘石屹説要“漲價賣樓”,我認為他是有底氣的。第三種就是“生不逢時”上市沒成功的大集團,處境被動。
在第一類別的大集團裏,情況也有所不同。富力不但把香港上市的錢花了,而且“預支”了A股上市的錢,因此目前只有“拼命賣樓”;碧桂園則是物美價廉,快進快出,日子過得不錯;萬科保利則是靠發行數十億元的公司債順利“過冬”;雅居樂最巧,它把早期在海南買的一幅地的30%權益,作價53億元賣給摩根士丹利旗下的一家國外房地産基金,不用賣樓,坐收42億元利潤,日子相當滋潤。
仔細考察這些大集團的生存狀態,發現他們所面臨的困難都是暫時的,被迫降價賣樓也應該是暫時的。目前的樓市回調只是在擠去年的泡沫,泡沫擠凈,也就到了該出手入市的時候了。
搶 眼 新 聞
|
|
|
|
|
|
|
|
|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