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3日 16:53 來源:
在四川省大涼山地區有一個叫阿力友呷的彝族孩子,雖然生活艱苦,但樂觀向上、品學兼優。每天他都要走幾裏的山路才能到學校,花費在路上的時間要2-3個小時。
山上因為砍伐樹木造成十分嚴重的水土流失。山路不好走,尤其是下雨天,還存在著危險。小友呷不論是晴天還是雨天都穿著他惟一的鞋子,背著嬸嬸給他縫製的書包。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小友呷開心快樂的生活著。
但快樂的小友呷也有憂傷的時候,每當想起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他就沉默了,我們知道他一定想父母了。他有一個很舊的電話本,因為用得太久,已經很舊了。裏面記了很多號碼,但其中一頁上的一個號碼,對於小友呷來説,卻特別重要。這個號碼是小友呷和父母惟一的聯絡方式。小友呷經常做一個夢,在夢中蓋一個叫家的房子,但在夢中這個房子怎麼也蓋不完,房子蓋不好父母就不回來。每次做夢小友呷都會哭,怨自己為什麼房子蓋不好。能和父母一年多見幾次面,這是一個多麼簡單的願望啊,但是對於小友呷來説,卻又是那麼難。而小友呷一直想主動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可他從來沒用過大伯家的電話。
從小友呷三歲的時候,父母就離開他去外面打工了。在山東打工的父母很想他,可是回一次家,光路費就要花掉他們兩個月的工資。所以最近三年裏,小友呷的爸爸媽媽只在今年過年時,回過家一次。也就是説,小友呷下次再見到父母,很可能就又是三年以後了。
小友呷希望下次見到爸爸媽媽時,能幫他們捶捶背,做飯給他(她)們吃。多麼樸實又感人的一句話啊!
感想:眾所週知,愛是教育的知識,讓孩子們對未來充滿憧憬,永不輕言放棄。首先要學會怎樣教育孩子,要想解決留守兒童的根本問題,需從心理入手,而教師在其中起了主導作用。留守兒童因父母的遠離,使得他們少了和父母的溝通,缺少父母的賞識,缺少了來自父母的壓力,自律能力比較差,內心孤獨。對於留守兒童和父母之間的這種情感空白,教師應更多地從情感入手加以彌補,教師應與留守兒童建立友誼的橋梁,了解、關心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監護人互相溝通,使其配合學校的共同教育,要經常與他們進行情感、語言上的交流,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建立學習目標,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指導他們學會把生活和學中的苦樂告訴父母,使情感得以抒發。
我們相信如果有了父母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行為上的約束,再加上學校老師的溫暖關懷和幫助,留守兒童一定會對學習和生活樹立起信心。
吳思洋
責編: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