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涇縣昌橋鄉,每天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觀,一個老人,領著幾百個孩子排隊在街上走過,孩子們有統一的服裝,甚至統一的雨傘。想象一下,那是很特別的景象。
| |
這位老人叫王直,是安徽省涇縣文化館退休幹部,今年74歲,讓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
王直老人前幾年一直堅持募捐助學,幫助數百名農村貧困學生實現了上學夢。近幾年來,隨著外出打工的農民越來越多,大批孩子缺乏父母照顧,成了留守兒童。這個問題成了農村孩子更突出的問題。王直老人有了一個新想法:把留守兒童集中起來,統一起來管理照顧。
起初,王直只是利用暑假,辦起留守兒童夏令營。2002年,王直利用原孤峰鄉(現併入昌橋鄉)文化站下屬的一個廢棄工廠房舍,辦起了留守兒童助教中心。孤峰、昌橋、田坊等鄉鎮農村的留守兒童紛紛來這裡生活,王直當起了他們的“大家長”。
現在,助教中心生活著66個留守兒童,小的才10歲。為了孩子們的安全,王直老人每天都要接送孩子們上學、放學。彎曲的山路上,經常可以看到他吹著哨子,帶著孩子排著長長的縱隊走過。中心出入有登記,晚上有巡查,每天記日誌。王直把這個“大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條。
助教中心聘請了5名輔導教師,2名炊事員,2名後勤管理人員。中心還擁有電腦、打印機、影印機、攝像機等學習設施,並通過募捐,投資數萬元辦起了圖書室。
王直老人不僅僅是建起了這樣一個救助留守兒童的平臺,他對留守兒童的愛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減少成本,中心還養了十幾頭豬,專門供給孩子們吃。孩子們過生日,王爺爺都要送上大蛋糕。
助教中心的小學生陳志強説,有一次他在玩耍時腳被蜈蚣咬了。當時並沒在意,後來傷口發炎了,由於住院治療不方便,王直老人就在助教中心每天給他清洗兩次傷口,並消毒、敷藥,一直到十幾天后傷口痊癒。
在中心生活了3年多的曹然説:“王爺爺讓我重新感覺到了家的溫暖和希望。”
| |
父母都在上海打工,四年級的時候就來到助教中心並這裡生活了5年的孤峰中學初三學生王學文説:“王爺爺就像對待親孫子一樣照料我們,快畢業了,很捨不得離開王爺爺。”
孤峰中學初二老師程鵬在助教中心當輔導老師5年了。他説,學校不少孩子都住在王老這邊,這不僅使孩子們有個溫暖的家,解決了外出打工父母的後顧之憂,也避免了一些學生到附近的網吧上網。以前我們家訪找不到家長,現在有王老直接聯絡,方便多了。
王直説,救一個孩子就等於救了一個家庭,幫孩子走過最關鍵的一步,就等於幫了孩子一生。只要他還幹得動,就會繼續辦好助教中心,幫助留守兒童,並繼續募捐助學。王直自己省吃儉用,每年從退休金裏拿出3000元資助貧困孩子。一些經濟上並不富裕的老朋友在他的感召下,也紛紛與這裡的農村貧困孩子結成對子助學。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農村留守流動兒童人數2000萬人左右,其中14周歲及以下農村留守流動兒童佔留守流動兒童的86.5%。到2020年,我國大約有2億農村富餘勞動力要進城務工就業,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還有增長趨勢。
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特殊的群體,有很多人伸出了援助之手,而王直老人給我們開拓了一個很好的模式來救助留守兒童。王直老人的故事,是一個腳踏實地給留守兒童全面的關懷和救助的故事。
責編: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