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大山再深 也要讓母嬰遠離死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4日 11:22 來源:

  

今年7月4日,石頭鄉婦保員趙麗琴上門為一位彝族産婦做産後檢查  高銘  攝

婦保員趙麗琴用桿秤給嬰兒稱體重

婦保員熊芳在玉龍縣婦保院産床前幫忙    

    特派見習記者  姜燕

    山,深山,連綿不絕的山。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素以山川秀麗著稱;然而,也是這山路,絆住了多少孕産婦和新生兒通向光明的腳步。離玉龍縣城最遠的農戶,如果想出山去到縣婦幼保健院,連走帶坐車要花上3天,更多的人根本不去衛生院生産。縣裏幾乎每年都有産婦和新生嬰兒死亡,1998年僅一個石頭鄉死亡的新生嬰兒就達到7名。

    2000年9月,一個名為“母嬰平安120項目”的救助行動在雲南麗江玉龍縣啟動。這個項目由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已在全國範圍內成功搶救了104名貧困孕産婦的生命。

    整整5年過去了。當記者走進玉龍的大山深處,直面那些基層婦保員和貧困家庭孕産婦時,心中的震顫久久不能平息……

    1  月光下的山路做産床

    孩子墳前幾隻空的果奶瓶

    這兩件事發生在“母嬰平安120項目”開展以前,是中國扶貧基金會在玉龍縣調研時聽説的。

    距離縣城6小時路程的寶山鄉石頭村,有一對貧困的夫妻。在他們的門前,有一個小小的墳,墳前放著幾隻空的果奶瓶。女主人説,墳裏是她5歲的兒子,那年因為患上痢疾,家裏沒錢送醫院救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死去。這幾隻果奶瓶是她後來到城裏撿來的,“兒子活著的時候什麼好吃的都沒吃過,現在讓他也享受一下城裏孩子的生活吧。”

    在另一村落裏,一位過門才10個月的新媳婦,在家中生下兒子後大出血死了。她的婆婆告訴調研人員,媳婦死時,連自己生的孩子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家裏給男孩取名“安全”,希望他能夠安安全全地活著。為了養活他,家裏唯一的一頭小牛活生生地餓死了。

    這些事深深地震撼了來自大城市的調研人員,“再也不能讓這些事情發生了,一定要把‘120項目’好好地做下去!”

    孕婦半夜在血泊中呻吟

    趙麗琴,石頭鄉衛生院的婦保員、助産師,前不久因表現出色受到項目表彰。1997年,她從麗江縣衛生學校畢業回鄉當保健員。

    今年6月23日,趙麗琴來到石頭鄉最遠的行政村——離鄉衛生院3 0公里的利苴村,動員30歲的孕婦李慧蓮到醫院分娩。這是李慧蓮的第二胎,預産期已過了11天,隨時都有可能生産。趙麗琴到她家時,李慧蓮剛從田裏幹活回來,背著一籃子豬食。她説,要和丈夫商量一下。趙麗琴勸服不了她,只好離開。

    當晚9時,李慧蓮丈夫的弟弟突然出現在趙麗琴面前。他説,嫂子已經開始疼了,讓她快去看看。趙麗琴趕緊到衛生院取了接生産包和備用藥,往利苴村趕。11時30分許,她趕到孕婦家中。孕婦身下都是血,正大聲呻吟,痛苦不堪。

    趙麗琴判斷,這是“胎盤早剝”: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嬰兒出來後胎盤再下來,現在胎盤先於嬰兒剝離,母親和孩子都面臨危險。她唯一能做的決定就是:立刻轉院。

    新生兒死在路上埋在路邊

    在玉龍縣的崇山峻嶺間深夜長途轉院,孕婦和肚子裏的胎兒要經歷何等的危險?

    天色漆黑、道路崎嶇,交通工具就是拖拉機或農用車,而且可能連這兩種車輛都找不到,那就只能靠幾個男人輪流抬著擔架一步步奔到鄉衛生院去。6月24日淩晨1時40分許,李慧蓮的家人好不容易找到一輛農用車。可因為前兩天下雨路滑,車子無法開到山上,只能扎個擔架由4個男人把一身血一身汗的孕婦往下抬。這段路程花了將近1個小時。

    趙麗琴回憶説,那天晚上的月色特別好,這輛載著兩條在死亡邊緣掙扎的生命的農用車,在月光下顛簸著行進在大山間。40分鐘後,孕婦在車上分娩了,是個男孩。趙麗琴聽了一下,新生兒只有非常微弱的心跳。很快,小生命沒有了動靜,身體逐漸僵硬、冰涼。

    現在最重要的是救活大人的命。死去的孩子,由親戚下車將他埋在了路邊。

    沒錢住院産婦3天后回家

    早晨5時許,農用車終於到達鄉衛生院。産婦大量失血,本應馬上輸血,但以衛生院的條件卻是不可能的事,所能做的只是輸液。時過4個月,提起此事趙麗琴還非常難過:“如果當時有血,産婦恢復會好得多。現在李慧蓮的失血症狀很難改變,貧血狀況要延續很久。”二十多天前,趙麗琴去看李慧蓮時,她仍然臉色蒼白,經常頭暈。

    在醫院的李慧蓮沒有家人照顧。3天后,沒錢繼續住院的她,匆匆出院回家。

    2  14小時生命大接力

    身在城市的人,也許永遠無法想象大山裏的母親如何孕育自己的孩子。她們往往生産前一天還光著腳在地裏幹活,懷孕期間和平時吃的沒有區別,條件稍好的農戶能提供給孕婦的營養品,也就是一天一個雞蛋。有時候連每天的米飯都不能保證,要把玉米或土豆摻在飯裏,甚至就是煮一鍋土豆當飯吃。婦女産後不到滿月就要下地幹活。

    “母嬰平安120項目”的開展和基層婦保員的到來,使貧困地區孕産婦和新生兒獲得了更多的生的希望。

    婦保員背著孩子摸黑上山

    今年3月30日晚上8時,玉龍縣黎明鄉黎光村婦保員熊芳接到電話,25歲的孕婦蜂麗枝已陣痛兩天了,孩子還沒有生下來。心頭一緊的熊芳放下電話就找拖拉機往山上趕。

    蜂麗枝的家在黎光村最偏遠的一個自然村,海拔2760米。因為距離衛生院太遠,熊芳每次上門給她做産前檢查時都勸她到醫院去生産,始終沒得到肯定的回答。沒想到,預産期在4月3日的蜂麗枝,提前一週開始陣痛,在家中拖了兩天才通知熊芳。

    熊芳坐在趕往孕婦家的拖拉機上,她不是一個人,背上還背著自己8個月大的孩子。這一去不知道要忙到何時才能回家,孩子要吃奶,又沒人照看,她只能將孩子背在身上帶著走。

    鄉村公路只能通到離産婦家還有6公里的山腳下。熊芳下了拖拉機,開始爬陡坡。身材瘦小的熊芳很害怕,手電筒的光動蕩而微弱,她在路上拾起了一根棍子。膽戰心驚地走了一個多小時,才遇見了下山迎接的村民。

    孕婦被綁在擔架上抬下山

    晚上11時10分,熊芳到達蜂麗枝家中。

    蜂麗枝的母親坐在一條板凳上,從身後將孕婦抱住,四五個女人在周圍幫忙,有的拉手有的壓腳,一群人正用土辦法在為她接生。

    熊芳檢查發現,嬰兒已經夾在産道中,甚至都能看到頭。她判斷這是由於産婦盆腔狹窄造成的,加上産婦在宮口還未開全時就開始用力,等到全開時已沒有力氣,就造成難産。好在嬰兒的心跳還很正常。熊芳説,這種情況要立即送醫院。大家立刻動了起來,女人們七手八腳幫産婦穿衣服,準備生活用品,男人們開始扎擔架並下山去找車。

    淩晨2時,下山的人回來説車沒找到。沒有車,就意味著要抬3個小時送到黎光行政村,在那兒才有可能找到車送往鄉衛生院。送,還是不送?對於這個只上過衛校、26歲的村婦保員來説,壓力太大了,長途轉送,萬一路上有什麼閃失,責任誰負?

    熊芳毅然説,轉院。後來她告訴記者,當時心裏很慌。

    村裏迅速動員起一支20多人的護送隊,孕婦被緊緊地綁在擔架上,一路上差不多是衝下山的,為了爭取時間,連換人的時候也沒停下腳步,在小跑中擔架由一個人肩上換到另一個人肩上。

    轉了3趟醫院終於母嬰平安

    淩晨5時許,到達鄉衛生院。這裡沒有能力接生這樣的難産産婦,要繼續轉院,送到離黎明鄉60多公里的石鼓鎮中心衛生院。衛生院幫著從鄉政府找了一輛老式北京吉普車。

    7時許,到達中心衛生院。檢查後發現胎兒的狀況已很危急,醫院認為即使生下來,也不具備搶救能力。還得轉院,到縣婦幼保健院去。筋疲力盡的蜂麗枝再次被抬上車,司機像發了瘋一樣在公路上狂飆。

    上午9時許,總算到了縣婦幼保健院,醫生護士在門口等候多時,直接將産婦推進了産房。

    熊芳這時才松了一口氣,趕緊給自己的孩子喂奶。

    10時30分,一聲啼哭讓呆坐在産房外的人全部圍到了門前。母子平安無事。這時,離熊芳出診正好14個小時。

    3  資金是項目最大難處

    看了這樣的故事,才能了解大山裏的母親在生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受的苦難。難道她們不想去醫院生産?難道她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更健康?沒有錢送她們去醫院,即使有錢家裏也可能不讓她們去醫院生産。貧窮與愚昧,是使她們生命瀕危的兩大兇手。

    “母嬰平安120項目”是想通過規範的管理模式、通達的信息網絡和頻繁的宣教工作,改變農民對生孩子的傳統認識,儘量動員她們去醫院待産,降低發生意外時可能的風險。“我們的項目改變不了他們貧窮的現狀,但我們要盡最大所能,讓她們離死亡遠一點。”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楊青海説。

    300萬元要用10年

    資金,是這個項目最大的難處。每個項目區的300萬元資金,要用於10年的項目支出,包括給孕産婦的補貼、管理人員的補助和其他管理成本等。為了讓更多的錢能用在孕産婦身上,像熊芳這樣的村婦保員,每個月從“120項目”得到的補助只有10元,而她們每個月都要跋山涉水去為孕産婦做檢查,拿著婦産科小冊子去宣講,這點錢與付出的勞動不成正比。

    記者在石頭鄉衛生院看到一張《孕産婦領取補貼、物資登記表》,上面是一個産婦的記錄:

    石頭鄉石頭村民委員會沙丁村民小組,姚麗花,21歲,6月26日順産一個男嬰,超過預産期9天。主動到醫院待産,30日出院,一共花費466.80元。項目補貼80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100元,縣裏的補貼項目補助100元,一共補貼280元。表上還記錄,姚麗花拿到上海麗嬰房公司的一件嬰兒冬裝,一盒15小袋裝的海王奶粉,兩樣東西加在一起價值499元。不算得到的衣物,姚麗花生這個孩子自己支付了186.80元。

    “管理”而非簡單“扶貧”

    類似領取補貼表這樣的詳細圖表,鄉衛生院還有很多種。趙麗琴的辦公桌上,排著15本筆記本,側面分別貼著“石頭鄉高危篩選及確診記錄本”“石頭鄉孕産婦管理登記本”等名目,翻開細看,字跡工整,記錄明白。在墻上貼著十幾種圖表,包括全鄉“婦女兒童情況表”“孕婦情況一覽表”“石頭鄉行政區劃圖”“孕産婦分佈圖”等,交通工具圖將各村可能使用的汽車或農用車標識出來,並將車主的名字和電話寫在圖上,孕産婦分佈圖上,則用不同的星號和圈號標識孕婦是否高危産婦等。

    據趙麗琴介紹,這些圖表都是項目要求做的。現在,趙麗琴十分用心地做這些資料整理與信息收集工作,她把全鄉5個村5年來的孕産婦登記表分別放在5個鞋盒裏,方便查找。每個月,村婦保員將信息月報交給她,她再匯總報到縣婦幼保健院120項目處。

    “我們的項目是個‘管理項目’,不是簡單的‘扶貧項目’,把現代的管理方法運用到扶貧項目中去,我們是第一個。”楊青海説,“這樣才能讓縣政府和企業相信我們能把這件事辦好,唯有建立公信力,才能辦好這個項目。”

(來源:新民晚報)

 

責編:趙文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