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三集:走向現代(英國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16日 17:06 來源:CCTV.com

  


  

  【 片 頭 】【 片 名:大國崛起 】

  【 序 】

  從北京往西大約8000公里,就是歐亞大陸的西部終端。從這裡跨過一道海峽,有一個島國,國名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我們通常稱作“英國”。這個國家的面積僅有24萬平方公里,在今天也只有6000萬人口,但是在世界近代歷史上,它卻佔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它是第一個邁進現代社會的國家,在18世紀和19世紀的時候,它是世界發展的領頭羊。自豪的英國人曾經以“日不落帝國”來形容自己的國家,因為在19世紀末的時候,它的殖民地遍及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所有大陸板塊,總面積達930萬平方公里,統治著世界上三億多的人口。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原本在海洋中安詳飄蕩的小島,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改變了自己,也影響了世界呢?

  本集片名: 第三集 走向現代

  1588年7月7日,大西洋的海流與此前任何一個夏季一樣,波濤洶湧。

  這一天,130艘戰船、8000名水手和兩萬名士兵從西班牙起航,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擁有一個顯赫的名號——無敵艦隊。強大的西班牙帝國在它的護衛下,已經稱霸了半個多世紀。

  無敵艦隊此行的目的是控制英吉利海峽,教訓大西洋上的島國英格蘭。

  採訪: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 教授 理查德哈丁

  英西戰爭源於宗教改革。16世紀30年代,英國已經變成了新教國家。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希望英國恢復信仰天主教,接受(信奉天主教的王室成員)亨利八世女兒瑪麗的管制。

  除了宗教信仰,讓西班牙國王揮戈動武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英格蘭人正在試圖搶佔和擴大海上優勢,西班牙帝國的利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

  一個一直以來並不被歐洲大陸重視的小小島國,為什麼會對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帝國西班牙發起挑戰?英國人究竟憑藉什麼,敢於對抗已經在海洋上馳騁了近百年的西班牙?

  油畫上這位用巨型裙箍、僵硬皺領、寬大衣袖、繡金披紗來裝飾的女性,就是當時英國的統治者──伊麗莎白一世。在重疊繁複的服裝下,婦女的形體不見了,人們記住的是一個莊嚴高傲的王權偶像。一位著名的英國傳記作家這樣描述這位25歲登基、終身未婚的女王:“這只兇狠的老母雞一動不動地坐著,孵育著英吉利民族。這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變成熟,變統一了。她一動不動地坐著,但每根羽毛都豎了起來。”

  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繼承王位的時候,從英吉利海峽的那一邊,不斷地傳來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險家成功發財的消息。這些消息,是一個即將全面來臨的時代,對懵懂的人們發出的清晰信號。它意味著:在一個剛剛被重新發現的世界面前,誰能搶到先機,接受新的思想,誰更快地打破舊有的價值觀念,誰就會更快地變得富有和強大。在新世界的遊戲規則裏,贏得海洋比贏得陸地更為重要。

  歷史給每個民族騰飛的機遇都是有限的。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伊麗莎白一世沒有錯過時機。英格蘭的任何一個地方距離海洋都不超過120公里,女王認為可以利用這個天然的優勢,發展海洋貿易。但是這樣做,無異於從西班牙人那裏虎口奪食。伊麗莎白一世十分清楚對手的實力,她不希望在公開對抗中輸給西班牙。

  採訪:英國皇家歷史學會 副主席 哈裏狄更斯

  因此女王鼓勵私掠船、海盜,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擴大英國貿易,開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亞,甚至襲擊西班牙的貿易。他們像私掠船者一樣行動,差不多就是海盜了,因此,如果他們和西班牙發生衝突,女王可以否認他們和她有關,並且説他們是違反政府的官方政策的。這樣一來,女王可以不牽扯到一些海軍行動,但是卻積極鼓勵他們,因為她把它看作發展國家的一種方式。

  這裡是英國南部的普利茅斯港,16世紀的英國航海者大多從這裡啟航。


  1580年,普利茅斯人弗蘭西斯德雷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親自完成環球航行的人,在這次歷時三年的航行中,德雷克的船隊不僅掠奪了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而且還襲擊了西班牙在歐洲的港口。滿載而歸的德雷克給投資者帶來了4700倍的利潤。作為資助者之一,伊麗莎白一世分到了16.3萬英鎊的紅利,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當時政府一年的支出。

  高貴的女王親自來到了德雷克的坐艦上,隆重地授予德雷克——這位職業更準確地説是海盜的人——騎士稱號。同胞的成功和女王的鼓勵,撐起了英國人遠涉重洋的信心,越來越多的人前赴後繼地加入到海外掠奪和貿易的行列中。

  但是,這些新加入的競爭者,顯然搶走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西班牙的利益。一次次的爭奪和衝突之後,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被徹底激怒了。1588年的夏天,他派出了自己所向披靡的艦隊,以遮天蔽日的駭人威勢,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

  採訪:中國首都師範大學 教授 劉新成

  1588年的“英西大海戰”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海戰之一,它決定了近代早期歐洲的命運,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對近代早期的世界都産生了影響。

  伊麗莎白一世試圖通過談判來化解危機,但菲利普二世卻面帶冷笑,他堅信:無敵艦隊在兩周之後就會宣佈英國人的敗局。

  然而,兩周之後的局勢卻恰恰相反。無敵艦隊遇到了大西洋上最強勁的對手,那是一支由商船和海盜組成的小型艦隊。

  採訪:中國首都師範大學 教授 劉新成

  起初呢,西班牙想依據人多、船大的優勢,一舉殲滅英國艦隊,但沒有想到,英國艦隊雖然規模小,但它擁有更先進的火炮,再加上氣候的原因,英國艦隊利用它靈活機動的特點,在戰爭當中反而佔據了優勢。

  幾天激戰之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人打得一半沉入海底,一半奔逃回家。由於沒有全殲對手,英國的艦長們甚至對這次勝利多少有些失望。但事實上,這次勝利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採訪:英國皇家歷史學會 教授 波琳克羅夫特

  此次勝利也極大地振奮了英國人的士氣,回顧歷史,它確實標誌著17世紀英國海上力量的崛起,自此西班牙的霸權開始向英國轉移。無敵艦隊慘敗後50年間,西班牙仍舊保持著大國地位,但顯然其根基已經動搖。

  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西班牙慢慢退出了歷史的主要舞臺,一個新的海上強國初露崢嶸。伊麗莎白一世能帶領這個正在崛起的島國走多遠?

  採訪:英國皇家歷史學會 副主席 哈裏狄更斯

  你需要記住:英國在16世紀末實際上還是一個人口很少的小國。英國的強大最終還是通過商業和殖民地的經濟擴張。西班牙阻擋了它的發展,荷蘭人和後來的法國人都擋了它的路。因此英國必須利用它的海軍,挑戰所有這些國家的權威和力量,爭奪他們的殖民地和貿易,而伊麗莎白(一世)是第一個真正成功做到這一點的人。

  採訪:英國皇家歷史學會 教授 波琳克羅夫特

  我認為,在歐洲以及英國社會由中世紀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強有力的君主制是關鍵的一環。強大的君主對於這些國家是有益的,因為他們是愛國主義的核心,能給予國家明確的領導。

  強有力的君主制給英國帶來了早期的輝煌,使英國走出了成為大國的重要一步。在海外擴張和貿易不斷拓展的同時,這個島國的面貌和氣質也在悄然轉變。

  倫敦城的面積擴大了一倍,1600年時人口已經超過20萬,成為歐洲第一大城市。在貫穿倫敦的泰晤士河北岸,集中了城市的壯麗建築;南岸則佈滿了各種劇院。今天,當年的那些劇院已難覓蹤影,但卻有一座劇院是個例外。

  這座圓形建築名叫“環球劇院”。它建成于1997年,但是裏面的一切材料和佈局,卻都完全保留了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樣子。劇院從籌備到建成,用了接近50年,這樣不計工時建造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增加一個文化景觀,更重要的是,四百年前,那位被馬克思稱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曾是此劇院的股東、演員和劇作人。

  這位身材短小、來自偏僻鄉村的劇作家,在他的37部劇作中展露出驚人的才華和對人的內心世界的洞察力。莎士比亞站在16世紀的思想高度,把掩藏在歷史深處的人性特點挖掘出來拋到了人們的腳下,他説:“看吧,我的朋友們,人類不是按照我的規格創造的,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把它們真實的樣子展示給你們。”

  今天,人們用這座可以容納1600名觀眾的“環球劇院”來表達他們對這位天才的懷念之情。在5月到9月的演出季節裏,這裡依然場場爆滿,莎士比亞那些被全世界公認的經典劇作,依然還是劇院唯一的選擇。

  採訪:中國首都師範大學 教授 劉新成


  在莎翁的歷史劇當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麗莎白女王呢,當然知道這一點,她並沒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儘管在哈姆雷特這樣的劇中,就有“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這樣的臺詞。但是呢,這並沒有影響伊麗莎白女王就坐在舞臺對面的包廂裏看戲。

  女王的寬容,成就了莎士比亞的藝術高度,而女王的開明並不僅僅表現在對待藝術的態度上,在處理國家事務時,她也表現出高超的技巧和智慧。女王明白:權力的基礎是全體英國人組成的民族,沒有民眾的支持做後盾,王朝就沒有立身的可能。為了獲得民眾的支持,伊麗莎白一世在強化王權的同時,恪守了祖先傳下來的一個重要的政治傳統。

  這一政治傳統,來自於一段古老的往事。

  這位看上去十分孔武有力的人,是英國早期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國王,他的稱號是威廉一世,從這位國王開始,英國王室才有了正宗的血統傳承,並且像歐洲大陸那樣,建立起封建制度。

  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教授 郭方

  歐洲的封建制度是以莊園為基本單位的,莊園呢,它不僅是一塊地産,而且是一個政權單位,貴族領主在莊園上,不僅有司法權,還有經營權,還有行政管轄權,因而莊園儼然是一個獨立王國。

  採訪:中國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教授 侯建新

  “封建”這個詞呢,在歐洲與中國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呢,它意味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代表著集權和專制,在歐洲呢,由於封建制就是莊園制,所以它意味著分權,意味著國王沒有大一統的權力。

  在英國實行封建制度初期,國王與貴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按照本分自己應該擁有什麼,不應該擁有什麼。雖然沒有成文的法律,但是天長日久,國王和貴族遵照彼此間的承諾,各自履行義務、享受權利,成為英國社會約定俗成的一種規則。不過,國王和貴族之間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

  13世紀初,英格蘭出現了一位好戰卻又屢戰屢敗的國王約翰。在連年的對外戰爭中,他失去了英格蘭在歐洲大陸幾乎全部的領地。因此,約翰王又被稱為“失地王”。為了維持戰事,約翰王加緊了對市民和貴族的盤剝。

  他把貴族們的繼承稅上漲了100倍,兵役免除稅提高了16倍,與此同時,牛、羊、小麥的價格也都出現了成倍上漲。

  採訪:中國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教授 侯建新

  約翰王越來越無所顧忌,他不斷地開徵新稅和加稅,這樣呢,就破壞了貴族和國王之間那個不成文的卻流傳已久的慣例,到了1215年春天,憤怒的貴族們集結起來,武裝討伐國王,理由很簡單,就是國王沒有履行他的義務,卻要求比慣例規定的更多的權力。

  這是泰晤士河邊一塊寧靜而美麗的草坪,草坪上這座具有希臘風格的圓頂紀念亭,當年曾位於節節勝利的貴族武裝和約翰王駐地的正中間。1215年6月15日,面臨絕路的約翰王,不得不同意與25位貴族代表,在這個亭子周圍舉行談判。那是一場艱難的談判,刀光劍影下,貴族代表與國王進行了整整四天的交鋒和妥協,最後,《大憲章》——這份和平停戰宣言終於簽署了。

  當時,締約的雙方,沒有一個人會意識到他們的所作所為,正在書寫英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

  採訪:中國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教授 侯建新

  《大憲章》裏有兩條最著名的條款,以後呢,就寫進了英國的大法裏面去,第一條就是國王要宣誓“向任何人施以公正,不能剝奪他人的權利”;另一條是,如果法庭沒有判決,國王也不能逮捕和剝奪他人的財産。這兩個條款表明,臣民的權利是獨立的,不是國王恩賜的,所以國王也不能剝奪它。

  在大英圖書館的珍品展廳裏,一張黑粗泛黃的羊皮紙,靜靜地躺在玻璃板下幽暗的光影裏。這張單薄的羊皮紙,就是距今已有約八百年曆史的《大憲章》,雖然它的邊緣已經殘破,當年用羽毛筆書寫的字跡也早已模糊,卻成為對君主權力進行限制的永久見證。

  它一共只有63款,短短幾千個字,卻是第一次把國王和貴族之間一直以來既約定俗成但又模糊不清的權利關係,轉化為了明確的法律文字。從此以後,英國國王的權力不再是至高無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之下行使權力。

  在約翰王簽訂城下之盟後,英國的歷代君主,不斷地將《大憲章》稍加修正後繼續頒布。幾個世紀下來,《大憲章》前前後後總共頒布超過了40次。儘管在很多時候,《大憲章》並不被大多數英國人明確感知,但是,這種長期的重申和普及,卻積累起深厚的傳統力量,將契約和法制的基本精神,注入到英國人的思想根基。

  這條寬闊平緩的大河就是泰晤士河,一條被丘吉爾稱作“穿過英國歷史的河流”。英國的議會大廈就是泰晤士河畔最引人注目的建築。

  就在《大憲章》簽訂21年之後,英國的官方文件中出現了“議會”這個詞。這個由貴族和國王的議事會轉變而來的機構,逐漸成為依靠《大憲章》的法制原則來限制君主權力的重要力量。議會大廈上著名的大笨鐘,每隔15分鐘敲響一次,它像一位警惕而又忠實的站崗衛士,一絲不茍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誤差從來沒有超過一秒鐘。

  伊麗莎白一世能夠給英國帶來早期的輝煌,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她像這大笨鐘的指針一樣,遵守了《大憲章》的約定,維持了王權和貴族議會之間的平衡。

  採訪:英國皇家歷史學會 副主席 哈裏狄更斯

  伊麗莎白(一世)是個威權主義的君主,但卻不是一個暴君,也不是一個企圖為所欲為的人。她試圖在公認的法律和常規下統治。她經常召開議會——不是每年都召開,但是後來她每年都召開——實施大多數人,尤其是有影響的人想要的政策。

  在伊麗莎白一世45年的治國生涯裏,這位善於協調各種關係的女王沒有濫用自己權力和威望,她終身節儉,不輕易戰爭。當王權與議會發生矛盾的時候,她總是會根據情況做出必要的讓步。在她一生中,王權的擴張始終控制在議會能夠忍受的範圍之內。這二者之間的平衡和秩序給英國帶來了一個相對穩定和寬鬆的社會環境。

  1603年,7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為了避免政治聯姻傷害國家利益,女王終生未婚,孤獨地走完了一生,卻留下了一個國力日盛、處於上升態勢中的英國。

  22年之後,又一位對英國歷史産生深刻影響的國王登基了。這是一位既會駕馭烈馬、又能射箭打槍的年輕君主,他的稱號是查理一世。


  在伊麗莎白一世用君主制把英國帶入強國之列後,查理一世能否將女王開創的有利局面延續下去?他能帶領英國繼續前行嗎?

  這裡是倫敦白廳大街,英國主要的政府部門幾乎都集中在這條街的兩側。在白廳大街,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就是建於1619年的宴會大廳,根據記載,它是當時的倫敦城最高大的建築。在大廳寬闊的天頂上,油畫大師魯本斯的作品仍然鮮艷,一位年邁的國王被天使授予皇冠的故事,還在散發著人間的生動氣息。據説,當年鄭重邀請魯本斯來創作這些油畫的人,就是英國歷史上的第18位國王查理一世。

  採訪:中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教授 向榮

  這位國王特別相信君權神授,在宴會大廳裏他請畫家把他的父王描繪成為一個聖徒,他還請魯本斯把英國的對外擴張,描繪成按照上帝的意志所進行的一種征戰。那麼在他心目中這些油畫,那麼一方面是寓意著上帝賦予的神授君權,另一方面也寄託了他對外擴土開疆的一種野心。

  面對伊麗莎白一世的王權所帶來的榮耀,這位站在先王威權之上的年輕君主深信:自己是上帝派到世間的最高權威,擁有無上的權力。但他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民眾的支持和民族的利益。這個常常出現在伊麗莎白一世腦海中的概念,在查理一世的思想中逐漸消失了。

  查理一世繼任後,很快就遭遇了財政危機。那些由他個人主導的,英國與西班牙、與法國之間錯綜複雜的宗教戰爭,使得國庫空虛,財政緊張,為了維持戰事,查理一世想到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增加稅收。

  不過,英國國王在這件事上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因為自《大憲章 》簽署開始,開徵新稅的權利就屬於議會。國王要想徵收新稅,必須得到議會的批准。

  採訪:中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教授 向榮

  這個時候的議會,沒有批准查理一世婚約中,所要求的足夠經費;另外還駁回了國王因為戰爭要求增稅的提議;不僅如此,議會還規定國王只能徵收一年的關稅,不得終身享有徵收關稅的權利。

  一心想創造和伊麗莎白一世同樣成就的查理一世,被議會發出的一道道緊箍咒逼急了,

  他開始不經過議會,自行向商人徵收新稅,向鄉紳強制性貸款。

  國王和議會之間的激烈較量開始了。

  1629年,查理一世派軍隊強行解散已經在英格蘭召開了三個多世紀的議會。但是,在長達11年的無議會時期裏,英國人並沒有忘記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規則。

  採訪:中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教授 錢乘旦

  在英國的歷史上,形成了兩大原則,一是王在議會,也就是説國王必須通過議會來進行統治。第二呢,是王在法下,也就是説法律高於國王,國王必須服從法律。可是呢,查理一世的做法就是把這樣的兩個原則全都給破壞了。因此呢,議會和國王之間的矛盾就越來越大,對立也就越來越尖銳,最終導致在1642年爆發了戰爭,而這個呢,就是近代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英國革命”,也叫“英國內戰”。

  這是一場爭奪誰擁有國家最高權力的戰爭。在戰爭中,一位叫奧利弗克倫威爾的議會軍將領脫穎而出,在他的帶領下,國王的軍隊被徹底擊敗,英吉利共和國成立,查理一世被俘。

  白廳大街的宴會大廳沒有成為查理一世實現宏圖霸業的見證者,卻見證了英國歷史上的另一個重要時刻。就在魯本斯的畫作完成不久,查理一世本人,就在這座自己精心營造的宴會大廳外,甚至就在那位被描繪成聖徒的父王眼睛能夠看到的地方,走到了人生的終點。

  1649年1月30日,一個晴朗的冬日,宴會大廳前的廣場上,淩晨就聚集了上千位倫敦市民,悲傷、恐懼、興奮、茫然這些互相矛盾的表情,挂在他們的臉上。在難以控制的焦灼中,他們等待著一場斷頭的刑罰,受刑的就是被議會宣判為“暴君、殺人犯和國家公敵”的國王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表現得很沉著。在踏上刑場之前,他堅持要穿兩件襯衣,這樣就不會冷得發抖,讓圍觀的人誤以為他在害怕。在留下遺言和做完禱告之後,這位49歲、已經臨朝24年的君主,將頭放在墊頭砧上,伸手向劊子手示意,可以落斧了。

  1649年發生的這件事,對於剛剛入關五年的中國清王朝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對於歐洲大陸則完全不同。歐洲大大小小的宮廷都被震驚了,當時這些宮廷不是處於君主專制統治之下,就是正在渴望實行君主專制。隔海相望的島國英國的做法,超越了那個時代普遍的政治觀念。

  採訪:中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教授 錢乘旦

  歸根結底,查理一世是違背了英國自古以來就形成的所謂的自由的傳統,那麼在開始的時候呢,所謂自由是指貴族對抗國王,可是後來呢,它逐步地就變成了整個國家反抗國王的暴政。在幾百年的時間當中,王權和民權之間的這種鬥爭啊,是英國政治史發展的一個主線。那麼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抗爭之中,英國走出了中世紀,走進了現代世界。

  查理一世死後,議會把行政權力交給了以克倫威爾為首的國務會議。但是,英國人期盼的新生活卻沒有來臨。

  很快,克倫威爾開始實行軍事獨裁。英國內戰推翻專制王朝的成果,就像附在玻璃板上的水彩畫,被克倫威爾的獨裁和社會動亂沖刷得了無痕跡。革命從反抗一個人的專制開始,卻以另一個人的專制結束,“護國主”克倫威爾成為一個沒有國王名號的“國王”。1653年,議會再次被解散。

  事情總是物極必反。克倫威爾去世後,已經倒下的王朝又被用盛大的儀式請了回來。1685年,在經過一系列紛繁複雜的政權輪替後,查理一世的兒子詹姆士二世繼承王位。對父王悲劇銘刻於心的詹姆士二世,不想重蹈覆轍,他準備擴充軍隊,試圖讓英國重新回到查理一世統治的時代。

  採訪:英國皇家歷史學會 副主席 哈裏狄更斯

  人民不想冒可能發生內戰的風險,而且他們希望詹姆士二世做一個可敬的理智的國王。但事實證明他是個很差勁的國王。他一意孤行,脫離議會統治,威脅到倫敦城和許多其他城鎮的利益。表現的像一個專制獨裁君主。他讓英國多數有産精英覺得他們必須推翻他。

  面對詹姆士二世的專制,處於十字路口的英國人,會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反抗呢?

  一個國家的政治選擇,常常受到傳統和某些重大事件的影響。

  這一次,英國人沒有像對待查理一世那樣採取暴力革命的方式,教訓告訴他們:推翻王朝容易,建立新制度卻很難;他們也沒有呼喚克倫威爾,因為克倫威爾式的革命並沒有給國家帶來真正的進步和發展。於是,1688年的英國人,採取了一種被後人稱為“光榮革命”的方式,來結束王權的專制。

  採訪:美國耶魯大學 教授 保羅肯尼迪

  光榮革命中,有一群社會貴族精英,他們説,改變晚宴(規則)的時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們該被換掉了,但不是通過流血的方式。

  採訪:英國歷史學會 主席 巴裏考沃德

  他(詹姆士二世)擁護者中的一些主要成員給詹姆士二世的女婿, 荷蘭的一位新教君主威廉寫了一封著名的信。他們邀請他來幫助反抗詹姆士二世的統治。此後迅速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威廉和平地入侵了英格蘭,沒有遭到反對。詹姆士的軍隊在他們到來之前就已解散, 威廉到達倫敦, 詹姆士逃跑. 沒有發生戰爭。

  議會在整個事件的演變過程中,都發揮了主導作用。接下來在確立新國王的時候,議會經過討論,折中了兩派意見,最終決定威廉夫婦共同為英國國王。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化,國王由議會決定産生,意味著君權從“神授”變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變了在英國已經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權性質。從1688年起,英國正式確立了議會高於王權的政治原則,並在以後的幾十年裏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

  採訪:中國南京大學世界歷史系 教授 陳曉律

  英國的君主他是國家的元首,是政府的首腦,是教會的首領,又是全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但是呢,他實際上並不能直接管理國家,他必須任命一個首相,由這個首相來直接管理國家,那麼,這個首相呢,必須從議會中多數黨的首領中産生,這就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的本質,就是依法治國,也就是誰都不能高居法律之上,誰都不能為所欲為。

  君主立憲政體的確立,標誌著一個人統治一個國家的時代在這個島國永遠地結束了。

  英國人趕走詹姆士二世、建立君主立憲制的革命,沒有發生流血,這是它被歷史學家稱為“光榮革命”的一個根本原因。光榮革命創造了一種適合英國歷史和政治傳統的新的社會進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變革的方式實現社會進步。這種模式,成為它給後世留下的最獨特的遺産。

  採訪: 中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教授 錢乘旦

  光榮革命使英國擺脫了專制的統治,這個在世界上,它是第一個國家。它在這樣做的時候,它採用了不流血的方法。從此以後呢,英國就是在議會制度的框架之內,進行和平和漸進的制度的改革,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出現了一個相對寬鬆、相對自由的社會環境。

  採訪:英國諾丁漢大學 教授 鄭永年


  所謂的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在一個內部,自己的國家制度還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就很難成為一個大國,即使成為一個大國,也不是可持續的。

  從1588年戰勝西班牙的大海戰,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裏,英國一方面調整內部制度,一方面積極對外擴張。百年時間的積蓄之後,英國人開始釋放自己的能量。光榮革命前後的英國,人口大量增長,商業和手工工業迅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計民生。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經有過這樣的評價:“使英格蘭變得強大的是下述事實:從伊麗莎白時代開始,各方面已經就重商的必要性達成一致。把國王送上斷頭臺的同一個國會,同時在忙於分配海外貿易的職位,仿佛任何事情也沒有發生。查理一世的鮮血還在流淌著,這個國會卻通過了《航海法》。”

  經過三次英荷戰爭,英國最終迫使荷蘭接受了《航海法》。《航海法》規定:輸入英國及其屬國的貨物,必須使用英國的船隻或者是輸出國的船隻。從此,荷蘭船隻逐漸退出馳騁了近一個世紀的茫茫海域。在打敗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後,英國人將海上馬車夫荷蘭也趕下了海上霸主的位置。

  現在,輪到英國人來制定海洋競爭和大國競爭的規則了。此時,在英國人眼裏,除了陸地霸主法國,其他國家已不是對手。在建立帝國的道路上,英國已顯示出不可阻擋的強勁力量:連續的征戰中,英國建立起一支歐洲最強大的海軍,它的商業觸角已經伸向全世界。

  採訪:英國皇家歷史學會 副主席 哈裏狄更斯

  因此,從1688年以後,雖然英國還不是一個民主國家,但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思想很容易向更廣範圍的人群傳播。民眾如果感覺合適就可以發展他們的經濟生活。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而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個取得這一成就的國家。

  環顧當時的世界,法國正處在君主專制的鼎盛時期;俄國的彼得大帝還在南征北戰,建立專制帝國;德國和意大利則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著強有力的王者出現;在亞洲,日本還在被封建幕府制度束縛;而中國,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剛剛坐了44年。

  但是英國,這個地處邊緣的小國,卻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佔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現代文明的入口處,即將一步步穩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兩個世紀裏,它將傲視全球。(2006年10月)

責編:雍莉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多哈亞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