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中央密集出臺了多種房地産調控政策,旨在加強和改善市場調控,穩定市場預期,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筆者認為,平抑高房價的過程可能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樣簡單,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需要有一個承受持續高房價的預期。
經濟增長模式短期內難以轉型
首先,雖然2009年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政府投資拉動,但今後房地産業仍將是我國以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的核心,且短期內難以改變。房地産業不僅直接帶動了大批産業鏈,刺激經濟增長,且在其資金循環中有超過50%的資金流入地方政府,其中一部分又形成政府再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可以説,只要有這种經濟增長模式存在,房價就必然有不斷向上的牽引力。
其次,當前高房價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撐,這部分是形成房地産泡沫最直接的推動力。但覆水難收,大量已經進入高價樓市的銀行貸款也需要高房價的“安全”支撐,否則,經濟將面臨巨大的系統性風險。
第三,我們正面臨世界性産業創新枯竭。當房地産業仍是拉動經濟最強有力的産業時,除了投資房地産以帶動諸如建材、家裝家電等行業推動經濟增長,還能做什麼呢?雖然這是以大量自然資源的耗費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但在沒有一個更好的産業驅動下,經濟增長才是“硬道理”。
因此,縱使房價高企,但囿于內在動力和現實環境,地方政府也沒有動力壓制房價。其實,如果政府真正想限制投資與投機性購房,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了:因為房地産商品的特殊性,禁止家庭超越規定的可擁有住房面積以上的購房行為!但是,政府不會這麼做。正是因為目前高房價“擠出”了大多數普通購房者,政府才更需要投資者走進房地産市場,拉動經濟增長,從而形成“高房價(及高房價預期)→擠出普通購房者、吸引炒房者→房價進一步上漲→進一步擠出普通購房者、吸引炒房者”的高房價自我強化機制。地方政府正是通過房地産及其高房價,將大量居民財富轉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這就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區域發展不平衡將長期存在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人口的城鎮化速度將遠大於城市擴容和城鎮化進程。由於大中城市擴容帶來的成本加速遞增制約了大中城市的經濟邊界,必然會形成大中城市規模的有限性和需求的相對無限性矛盾,這種矛盾決定了未來大中城市房價將仍然呈上升趨勢。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