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理財參謀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理財支招:養老理財要先“養”後“享”!

 

CCTV.com  2009年12月28日 09:5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綜合  

  人人都在説理財規劃,尤其是養老問題上,很多金融機構和媒體試圖説服人們去接受“老”了,別再去冒險投機了,但這難道是養老的核心嗎?

  一直以來,在投資于財富的劃分上,我們採用了太多的年齡劃分方法,其中牽扯到老年投資者的時候,往往要求老年投資者選擇風險較低的投資渠道,而這恰恰是讓老年人特別反感的地方。

  而回到基礎的邏輯中去看待這個問題,會發現核心問題是“這樣投資能否實現老有所養!”

  老有所養 目前大多數大城市老年人的退休工資是可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往往能在夫妻兩人都退休的情況下,按月有節余,而這部分的資金是用來投資,還是用來儲備則是個問題。

  首先,“養”的概念是指老年人退休後生活中衣食無憂,並時常利用退休節余去鍛鍊身體,享受大自然。

  而中國退休人員迫於對未來不確定的擔憂,期望通過投資來獲得超額收益,去保障未來的其他資金需求。特別是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以及第一代獨生子女家長退休的到來,為了減輕子女的養老壓力,很多父母期望將自己將來重病需要照顧的人工費和醫療附加費自行準備出來。

  另一部分則是期望在孫子輩的管教中,減輕子女的開支壓力,這樣的“養”,其實已將“療養、贍養”退化成為了“供養”,從而失去了根本的養老概念,是事實上的“夕陽投資”。

  老有所醫 為什麼是“醫”而不是“依”。現在的獨生子女政策,讓老人們已經不可能再如同過去,依靠子女來養老了,社保和退休資金也是有限的,想要通過依靠些什麼是比較困難的。同時,醫療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社會負擔,無論社保的報銷能力是多少,很多疾病的資費藥物是很多的,而且獨生子女家庭的四位老人醫療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老有所居 關於居住的問題已經引起過廣泛的討論,到底是不是應該去養老院也是社會激烈辯論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擁有一套住房是現在退休人員的基本願望,並且大多數是通過房改來實現的。很多退休人員,擁有多套房産,用於出租,用租金獲得養老費用,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滿足了上述三條,老年人能夠直接用於高風險投資的金額並不多,在不影響“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居”之後,如果還有閒散資金,可以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産品,這才是養老之道!(李旭)

責編:程振宏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