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7日電(記者 陳雍容)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正在謹慎地將長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短期刺激計劃相結合起來,為進一步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架橋鋪路。
12月5日至7日在此間舉行的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中國在“保八”後下一步的工作定下了基調:要通過推進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結構調整結合起來。
當前,儘管中國在“保八”階段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成果,然而也可以明顯看到,中國經濟回升內在動力仍然不足,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在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7.7%的增幅中,投資的貢獻率為7.3%,消費的貢獻率4.0%,而出口的貢獻率則為負3.6%。
國內矛盾突出的同時,全球經濟大環境也並非風平浪靜。迪拜“倒債”危機也時刻提醒著我們,世界經濟仍處於不穩固的復蘇階段,氣候變化為全球帶來的壓力則告訴我們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中國經濟面臨的依然是一個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未來。
對此,國內外經濟學家曾多次表示,中國已經基本解決了經濟總量增長問題,但結構性的矛盾變得更加突出,主要表現為消費並未真正啟動、投資仍起著主導作用、第三産業發展仍比較慢等,調整經濟結構已經成為當下最為緊迫的任務。
“危”中往往有“機”,但如果中國在這次全球性的危機中並沒有對結構進行深度調整,就將白白“錯過”這次危機所帶來的機遇。
面對這一境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明年將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然而,經濟刺激計劃並不會為一個經濟體的增長提供長久的支持,這也是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的意義所在。
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會議將促進消費需求置於結構調整的突出位置,並提出了明確的重點,即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來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提高經濟發展拉動力。
在産業結構、投資比例等諸多細項的調整之外,改變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構才真正能夠在經濟日益復蘇的今天徹底拉動內部消費需求,為經濟增長提供最為持久的核心動力。
除此之外,中小企業、新興産業、低碳經濟……在中國為下一年度宏觀經濟描繪的路線圖中,這些都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而“兩高一資”、産能過剩、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名詞也將逐漸隱入歷史。
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作為全球重要經濟體之一的中國,在經濟復蘇這一特殊時期,選擇進行結構調整將會為自身帶來經濟發展後續動力,順利進入新一輪經濟週期的上升通道,並將為世界早日走出經濟危機的泥潭、步入繁榮做出貢獻。
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責編:陳平麗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