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國內財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一月一項新政 區域經濟成為保增長新動力

 

CCTV.com  2009年12月04日 07:5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綜合  

  區域經濟示意圖,圖中數據為一季度城鎮投資同比增長率(取區域所在主要省份數據) 張大偉 製圖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區域經濟政策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頻率出臺。今年以來,已有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長株潭“兩型社會”改革方案、上海建設“兩個中心”、上海市南匯區併入浦東新區、海西經濟區等5項重大區域政策出臺,平均1個月出臺1項。

  昨日,有報道稱長三角區域規劃正式上報國務院審批。而與此同時,海南國際旅遊島、重慶“兩江新區”、深圳綜合改革配套也有望獲批。區域經濟正以風起雲涌之勢進入人們的視野。

  區域經濟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引擎

  在通過産業振興經濟的途徑之外,區域經濟也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重要引擎,中信建投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魏鳳春向記者表示,“這或許是在産業振興之外,政府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新思路。”

  這樣的新思路,在近半年來顯得尤為明顯。區域經濟區發展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躍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而在區域經濟風起雲涌的背後,是我國經濟形勢變化的內在要求。記者了解到,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經歷了3種發展模式——從單純依靠外來投資,到三來一補加工為主的出口,再到製造業。但這3種模式在本次金融危機面前,均顯得較為蒼白,讓企業和地方政府難以單獨應對。北京大學中國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長彭真懷教授指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程度由此應運而生。

  區域經濟臨危受命,既承擔著經濟增長由外向到內涵轉變的使命,又承擔著促使實現我國經濟均衡發展的責任。

  “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是不能把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放在國外的。”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副行長徐諾金説。

  他認為,中國現階段的經濟失衡的真正原因在於,外貿依存度太高,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外部,但國際上也沒有這樣大市場可能容納中國這樣大的生産能力。

  “經濟增長模式與發展思路正在轉變。”彭真懷教授説,目前我國正處在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新起點上,從外需過渡到外需經濟和內需經濟相結合,並逐步以內需為主體的經濟,而區域經濟目前正承擔著這個歷史使命。

  其實,在金融危機之前,我國就已經發展區域經濟,這體現了經濟決策者的先見之明。

  攤開一張中國地圖,北起東北三省(東北振興),沿海岸線一路向南,環渤海灣、長三角、海西、珠三角、海南、北部灣等經濟圈一圈扣一圈,在我國沿海地區畫出了漂亮的一“撇”。

  借著經濟調整的時機,區域經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中最具活力的領域。

  在區域振興的背景下,中部6省、成渝地區正享受著國家資金和政策的高度關注,大量基礎設施投資的開工,使這些區域從“經濟大後方”一躍成為一季度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工業經濟增幅放緩的東部也沒有停頓下來,調整結構促進産業升級成為重點。上海“兩個中心”建設、世博會、“大浦東”、迪士尼項目都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魏鳳春向記者表示,金融危機過後,經濟的復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財政投入的規模和節奏。不管是美國蓋特納的計劃,還是我國的4萬億投資,都是一個目的,即通過政府的汲水政策換來微觀主體自我生存能力的修復。

  區域經濟政策頻出的背後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以豐富的勞動力稟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但過高的對外貿易依賴程度,讓我國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出口成為了重災區。

  對於我國而言,經濟歷來由三駕馬車並駕拉動,但是如今,其中之一的出口突然殘缺,我們還能否維持經濟的較快增長,如何維持經濟的持續性增長?

  為了保持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決策部門及時推出了十大産業振興規劃,還通過密集出臺區域經濟新政,由點及面地帶動各地發展。經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區域方面的政策,正以平均每月一項的高頻率出臺。

  在區域經濟政策頻出的背後,應該説,這正是符合目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在要求。

  記者了解到,我國大部分的工業集中東部沿海,東部和中西部區域間産業佈局不均衡。近幾年,隨著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我國産業結構調整層層遞進,進展有章可循。然而,面臨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部分在東部失去競爭優勢的産業,産生了轉移的壓力和動力。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在一夜間被賦予了更加突出的時代使命與責任,並因此上升為新的國家戰略。

  回顧歷史,1978年,1990年,1998年是我國改革三十年來市場化程度層層遞進的關鍵時期。市場化突進的背景無一例外是中央政府放權,地方政府或者微觀主體開始自我創新。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魏鳳春告訴記者,目前出臺區域經濟的做法比前三次的放權讓利更有實際意義。

  他認為,這次政府的區域振興規劃更有針對性,結合著産業的轉移和産業升級,因地制宜,將區域振興和産業轉移結合了起來。比如,政府對上海的要求是建設“兩個中心”,這顯然是適應了其産業升級,從製造業為主轉向金融服務業,對接國際市場的需求。而對海西區的扶持,自然是對接台灣産業的轉移,加強亞洲地區區域融合。北部灣、環渤海、東北振興以及長株潭等的區域振興都可以看到上述指導思路的影子。

  在全球經濟到底是V型、L型、W型走勢尚存疑惑的時候,區域經濟正以一個全新的概念,促進著對我國經濟繼續較快發展。通過一個小圈圈的促動,進而帶動一個大圈圈,大圈圈與小圈圈之間串連成片……這是政府刺激經濟的一個創新做法。

  在今年經濟“保八”的過程中,區域經濟正以一個新的角色,對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在決策層竭力呵護經濟發展的情況下,我們堅信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引用的古詩——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記者 阮奇 吳芳蘭

 

 

責編:劉慧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