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部分人力資本供大於求
●折射人才培養使用體制問題
●沒有形成良好創新創業環境
●大學生缺乏創業創新價值觀
大學生的工資低於農民工,最直觀的含義是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大學生的就業難在收入分配上的體現,在經過多年專業的人力資本的培訓後,相對較高質量的人力資本不能獲得較高的收入,反映人力資本的價格面對供給大於需求時的波動。
如果僅僅是這樣認識,可能還是沒有能夠深入把握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的複雜局面。照理説,在目前中國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中,在産業結構從勞動和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創新型和服務性轉型的過程中,經過大學培養的人力資本不是多了而是不夠。看著這麼多的核心技術被外國人掌控,這麼多的産品沒有自主品牌,這麼多的産業總是面臨反傾銷和徵收懲罰性關稅的貿易保護主義,我們多麼希望年輕一代大學生能夠擔當起歷史的重任,解決民族經濟的自主創新難題,儘快使中國成為具有世界高端競爭力的強國。
但是,從目前大學生的普遍心態看,真正實施創業的比例不足畢業生總數的1%,而美國為23%-25%,此外,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也較低,據教育部的一項報告,全國97家比較早的學生企業,盈利的僅佔17%,學生創辦的公司,5年內僅有30%能夠生存下去。更突出的問題是,從行業看,公務員、銀行、國企、外企還都是大學生畢業尋找工作的首選。從地區看,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仍然是畢業生扎堆的地方。大學生的創業創新價值觀還沒有普遍地形成。
這種局面的存在,使得我國大學生的就業渠道被人為地縮小了。如果按照美國大學生創業佔25%左右的比例,那我們的大學生就業率可以提高起碼20個百分點。擴展了的就業渠道等於是擴展了的收入來源。根據深交所投資者教育中心的總結: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百度,其搜索服務模式得到認同後,每年凈利潤以100%以上的速度成長,其中2005年及2006年分別增長了297%和534%;微軟的營業收入從1億美元增長到400億美元,僅僅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中小企業板成立5年來,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年均增長30%……對於傳統企業,只要在市場供需不發生重大變化時,其利潤都會維持在一個相對可以預期的線性變化範圍內,而創業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則由於適應市場的新需求或改變原有市場結構,容易形成爆髮式增長。中國的高新技術産業、清潔技術和新能源核心技術、高端服務業、文化創意産業、軟體業、旅遊業都處於初創期,潛在的利潤是巨大的,關鍵是要有敢於創業創新、善於創新創業的龐大隊伍。目前看來,這支隊伍太小了,而本應該組成這支隊伍的大學生還沒有真正地擔當起來,從這個角度看,大學生的工資不如農民工的狀況首先説明的不是中國目前的分配問題,而是生産問題,是産業結構調整的人力資本的素質缺乏問題。
一方面中國産業結構的調整需要越多越好的創新創業型人力資本;另一方面,現有的人力資本又有數量、質量欠缺,我們就不能不思考中國人力資本的培養使用體制了。首先是教育對創新創業素質的培養,雖然數量上去了,但是質量上不去,大學生的工資不如農民工不是大學生的無能,而是中國教育制度的欠缺。另外的問題是,我們即便能培養出一些能創新的人才,但卻還沒有學會如何使用,我們對個性化的、超常型的、往往對行政權威或學術權威提出挑戰、面向未來的人才有多少體制機制的容納度?關係本位的文化氛圍給創新者多少創新的尊嚴感、榮譽感和穩定預期,加上在貸款融資、稅收政策等方面的滯後,容易導致創新畏難心態,既然創新畏難普遍存在,那麼,找一個穩妥的工作就是首選,即便工資低一些。
在當前中國體制轉型的階段,看問題可能需要看得層面多一些,看得深一些,才能看到問題存在的根源,這樣才能找到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否則,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看待大學生工資與農民工工資的關係問題就是這樣。(方竹蘭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鏈結:
責編: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