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哲
上證指數3000點上不回頭,逼空之勢讓不少資深投資人也驚嘆。這直接點燃了基民購基熱情,相比2007年股基當道,如今是指數型基金獨領風騷。
記者近日在上海陸家嘴的幾家銀行營業部看到,在購買指數基金的基民中,有的是把大部分資産都投在指數基金上,其中不乏白髮蒼蒼者。而其中絕大多數基民購買指數型基金,僅僅是因為在基金業績排行榜上指數型基金排名靠前。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今年以來開放式基金業績排行榜前十名中,指數型基金佔據8席。其中,排名第一的深100ETF收益率接近100%,緊隨其後的融通深證100ETF、華安上證180ETF、國泰滬深300指數基金等業績都相當誘人。
指數基金業績的突出,讓一貫只看收益率購買基金的基民競相購買。然而,不少基民卻對指數基金90%到95%的高倉位渾然不知,更無人關注衡量一隻指數基金好壞的核心標準——跟蹤誤差。“我買基金就是看業績好不好,基金公司牌子好不好。”一位上海基民如是説。
專業人士認為,考核一隻指數基金的唯一標準,就是看它的跟蹤誤差。“買指數基金就是買市場,市場怎麼樣,指數基金就怎麼樣,二者越貼合越好。另外你的基金波動率再低一點,就更完美了。”
一位指數基金的基金經理表示,一般新指數基金在第一年跟蹤誤差會較大,這是因為相關數據比較少。理論上來講如果是完全複製指數,滬深300成分股中每個股票的權重基本上不會有變化,唯一的變化就是價格漲跌。出現跟蹤誤差的主要原因在於人為原因,比如增強型指數基金,主動管理的那部分常常使得跟蹤誤差加大。
另外一個引起跟蹤誤差的就是大額申購贖回。假設一隻10億的指數基金,一天凈申購1個億,倉位增高10%,或者一下凈贖回10%。這麼大資金進出引起指數基金經理必須買賣股票,衝擊成本很大。而如果是一隻100億的指數基金,1個億的衝擊引起的跟蹤誤差非常小。
記者採訪中發現,不少基金業內人士對目前指數基金熱銷表示擔憂。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講,指數基金可以作為資産配置的工具,但不能把資産全部投向指數基金。但從目前基民購買指數基金的情況來看,買指數基金就是為了博取高收益率。目前指數漲了當然高興,但一旦市場下跌,指數基金將是跌得最慘的。
相關鏈結:
責編:張福偉